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因而平民也从无姓到有姓。

 

1.D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A项,“姓氏的最早起源……”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可见应为“姓的最早起源”。B项,“驯养”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禁止食、杀、冒犯”。C项,文章第四段说的应为“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的题干一般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或者“错误的一项……”,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AB两项来源于第一段,C项来源于第四段。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源自文章第三段,应为“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B项,源自第一段,应为“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C项,源自文章第二段,应为“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的几个选项都可以在文章里找到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辨析即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语言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源自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认为”应是顾炎武的观点。C项,源自文章最后一段,应为“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D项,“西汉结束之后”错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选项ACD三项都源自文章最后一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对于大范围雾霾来说,除了工厂污染,每辆汽车、每个采暖炉等也是污染源。          雾霾面前,没有人能“自强不吸”,解决污染问题固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但也需要每个公民切实身体力行、有所担当。

A作为社会公民,既要自查自省,减少排污的行为,更要有勇气指责政府治污不力。

B作为社会公民,如果只指责政府治污不力,却自顾自继续排污,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C很多公民忽略自己排污,只把眼睛盯着政府,指责政府不作为,显然是不恰当的行为。

D每个公民只有停止了自顾自排污的行为,才能有资格指责政府治污不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采集、数字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

B运营商自从宣布实施流量不清零政策以来,不少网友吐槽流量消耗速度太快,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相关报道不属实,手机流量不会“跑得快”。

C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D12306网站提醒使用手机客户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和其他手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批中东难民持续涌入欧洲,欧洲各国态度__________。有些欧洲国家接纳他们,有些欧洲国家拒绝接纳。

②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对记者说,扬州举行的“最大份炒饭”挑战活动存在浪费食物情况,与文明___________,其挑战纪录无效。

③有的城市实行公交限行政策,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误策略,不但不能治污,反而给治污添堵,与治污初衷__________。

A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B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南辕北辙

C大相径庭   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D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xiē         涔涔Cén   脍炙人口     冠冕堂皇

B piǎo   guān   狸祠Bì    还酹江月     燥动不安

C máo     zān        喟然长叹     肉袒负荆

D tiáo     wèn   蒙斧 yuè   残羹冷炙     良晨好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