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是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摘编自《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阁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体到抽象,崇尚观物取象,立象取意。

B.从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借助卦象具象地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推断天地人物之间变化的思想方式。

C.“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命题,同样表明了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中国思维特点。

D.道家认为,“玄览”、心斋”、“坐忘”都是为引发直觉思维,从而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理性思维,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B.老庄都主张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涤荡心灵,深入静观,达到物我两忘的思维状态。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成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禅宗顿悟成佛的过程,是直心而行,关注内心的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人可替代的过程。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解读相近的一项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C.“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D.“烟消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D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原文是说“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据此可知,D项混淆目的与结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2. 试题分析:C项“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选项C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B文中引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对“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的进一步解释,所以,表达的是在反复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的顿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指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若从内容上给予整理,这两句描写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选择选文之外的诗句来验证文中作者的观点,考生需要对这些诗句进行解读,然后再与例句一一比对,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再好的种子,不播种下去,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

望远镜——可以望见远的目标,却不能替你走半步。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则公益平面广告,根据要求答题

 

(1)请简要赏析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2)请根据本则广告的立意和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魏晋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学术风尚渐变,魏晋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学术风尚渐变,玄学新思潮在黄河以南的中下游地区流行蔓延。永嘉之乱后,玄学并未固京洛倾覆而消失,      ,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成为新的玄学传播中心。不但如此,士人还        ,使东汉即传入我国的佛学开始真正地融八中国文化。玄佛相参、玄佛合流已成为时代潮流。但东晋以后,中原南渡人士也深刻反思,认识到儒学、礼浩对稳定江东政权的重要性,提出振兴儒学的主张。对西晋玄学误国的沉痛反思,      ,奠定了东晋统治者以儒学立目的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座土楼就是一座微缩的城堡,________,而强化了“从此他乡即故乡”的住下意识。

①不是为了对付外来的打击,还能是什么

②逐渐淡化了“山一程,水一程”的路上意识

③然而土楼的基本功能还是生活

④从中原辗转而来的客家先民,便是通过建筑土楼

⑤而且还容纳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⑥高耸的敌台、四望的枪眼

A.⑥①④②③⑤

B⑥①③⑤④②

C.③⑤⑥①④②

D③⑤④②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管美国和以色列百般阻挡,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还是递交了“入联”申请。巴方希望通过这样的强势举动,唤回国际社会关注,扭转这些年来巴勒斯坦问题越来越被边缘化的趋势。

B.对回流到餐桌的地沟油早些年发达国家也都存在但现在早有了规范而完备的法规及有效的实施办法。如在日本政府高价回收地沟油当作燃料用;美国政府规定餐馆乱用乱卖地沟油就要被关门;英国专门设立有废油垃圾桶用于统一回收然后制成生物柴油……

C.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D.“四黑四害”问题牵涉面广,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这一社会管理难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吃得顺心、用得安心、活得放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