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 , ”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

名篇名句默写

(1)《蜀道难》中“                        ”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2)《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年轻有为,看看自己年老被贬,引发无穷感慨的句子是“                         。”

(3)《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遗迹,英雄人物已随时光流逝的语句是:“                          。”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2)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考查特点为理解性背诵。近年来课标卷理解性背诵试题的命题立意都着眼于背诵文章的整体,通常有三种命题立意:一是从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入手,二是从具体的写法特点的分析入手,三是从文章的章法结构入手。作答时要注意提示语,本题提示语“化用形胜之地,匪亲勿居”“遥想公瑾,看看自己年老被贬”“随时光流逝”。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内容提示的默写,可先在头脑中默背有关内容,选取与提示相对应的内容默写。如果默写的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写几个字,后面记起来了再默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亭名,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城隅之上。②黄华:菊花。

1.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杜立德,字纯一,直隶宝坻人。顺治元年,以顺天巡抚宋权荐,授中书科中书。二年,考选户科给事中。疏陈:“治平之道有三:一曰敬天。君为天之子,当修省以迓天休。今秦、晋、燕畿水旱风雹,天心示警。凡开诚布公,懋德敦行,皆敬天事也。一曰法古。古者事之鉴,是非定于一时,法则昭于百代。故合经而后能权,遵法而后能创。凡建学明伦,立纲陈纪,皆法古事也。一曰爱人。自大臣以至百姓,宜一视同仁。且无论新旧,悉存弃短取长之心。凡亲贤纳谏,尚德缓刑,皆爱人事也。”上以其有裨治理,深嘉纳之。

初,睿亲王多尔衮摄政,给事中许作梅,御史吴达、李森先、桑芸等交章劾大学士冯铨奸贪状,疏上旬日,未下廷议。立德请令满、汉大臣集议,以伸公论,鼓直言之气;并及马士英、阮大铖、宋企郊等,在前朝或纳贿招权,或煽恶流毒,今并逋逃,宜急捕诛,以彰法纪。下刑部,以事在赦前,寝其议。世祖亲政,铨既黜,立德因言作梅等前以劾铨为所切齿,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由是开心等俱起用。

立德治狱仁恕,上闻其用法平,深嘉之。尝入对,既出,上顾左右曰:“此新授刑部尚书杜立德也!不贪一钱,亦不妄杀一人。”

三籓事起,立德与李霨、冯溥参预机务。从容整暇,中外相安。广东平,所司具正杂赋税之数以闻。立德言:“广东杂税多尚之信所加,为民间大累,非朝廷正额。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上从之。云南平,议颁恩赦,立德告病未与议,遣大臣持诏旨就其家谘询,俟还奏乃下诏。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比退,人讶其不稍引嫌,答曰:“自筮仕以来,惟此心可邀帝鉴。他非所计也。”

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谥文端。三十九年,帝南巡,其子恭俊迎驾三河,上问立德葬所,手书“永言惟旧”四字赐之。恭俊官广信知府,好义,善济人急。

(选自《清史稿·杜立德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述说,陈述

B上以其有治理          裨:裨益,好处

C宜急捕诛,以法纪      彰:表彰,表扬

D以事在赦前,其议      寝:停止,搁置

2.下列的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B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C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D一日上顾阁臣/谓在廷诸臣/谁堪大用者/立德面疏数人以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立德因为宋权的推荐做了官,他上疏提出要想天下太平,需要做到三点:敬天、法古和爱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B.杜立德处理案件有仁爱宽恕之心,皇帝听说他执法公平,非常满意。曾经当面夸赞他不贪一文,而且不曾随便杀过一人。

C.杜立德对皇帝忠心耿耿,为人坦荡无私。他曾在回答皇帝询问时,向皇帝推荐数位可堪大用的人,一点没有避嫌。这令其他人感到惊讶。

D.杜立德死后被赐予“文端”的谥号,皇帝南巡的时候,还曾经询问杜立德的墓地在哪里,并亲手书写了“永言惟旧”四字作为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佥都御史赵开心素为铨所忌,相继构陷去官,乞矜察。

(2)今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其除之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希腊哲学将文艺理论提升到了哲学认识的高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哲学基础上对艺术美的阐释,使艺术美得以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部分。现实的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美学认识上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认为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不值得提倡。但他也不完全否认艺术,认为唯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美”的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所以他认为艺术要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美不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纯粹的美,美是具体的。他曾说:“每一个事物本身与其本质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在他看来,美和美的本质并非同一样东西,美的事物一方面必须和美的本质合一;另一方面,美的本质又不是简单存在的,它也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呈现。美和美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悲剧都有各自的论述,其观点也是大相径庭。柏拉图认为悲剧亵渎了神的尊严。悲剧还让人产生怜悯、痛苦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放大,削弱人的理性力量。他坚持认为悲剧会影响到国民的心理健康,危及城邦的建设与安定。所以要将模仿诗人和艺术家驱除出“理想国”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和诗都是模仿,但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单纯的模仿。更多地需要通过事物规律进行创作,同时也是在创造美,并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他在《诗学》中讲道:悲剧是对一个严肃、有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别被用于悲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他认为悲剧有教育功能,有“净化”的作用,能为观众提供“精神享受”。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遭受的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怜悯,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情绪得以发泄,从而“净化”观众的心灵。这种在精神上的享受不但能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同时能产生舒畅的审美快感。这就是悲剧式的“愉快感”,观众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念”论的基础上阐释了艺术美,使艺术美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B.“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不真实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

C.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D.以“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虽不提倡艺术,但也不完全否认艺术。

2.下列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观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

B.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艺术,他认为只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C.亚里士多德否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他认为艺术是具体的,它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真实。

D.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艺术、悲剧的认识也有些偏颇。

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认识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差异。

C.柏拉图对悲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悲剧会对国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社会的安定。

D.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给观众带来舒畅的审美快感,能培养观众善良的道德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美国监狱里有个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如命且毒瘾极大,因杀人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亲一样从小不务正业,后来也因杀人而入狱;小儿子却诚实好学,后来在一家大企业谋到了满意的职位,如今已做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在相同的成长环境里,为何两个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一位记者去采访,没料到兄弟二人的答案竟然都是:“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图,请总结出三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