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哲学将文艺理论提升到了哲学认识的高度。柏拉图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希腊哲学将文艺理论提升到了哲学认识的高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哲学基础上对艺术美的阐释,使艺术美得以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部分。现实的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美学认识上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认为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不值得提倡。但他也不完全否认艺术,认为唯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美”的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所以他认为艺术要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美不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纯粹的美,美是具体的。他曾说:“每一个事物本身与其本质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在他看来,美和美的本质并非同一样东西,美的事物一方面必须和美的本质合一;另一方面,美的本质又不是简单存在的,它也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呈现。美和美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悲剧都有各自的论述,其观点也是大相径庭。柏拉图认为悲剧亵渎了神的尊严。悲剧还让人产生怜悯、痛苦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放大,削弱人的理性力量。他坚持认为悲剧会影响到国民的心理健康,危及城邦的建设与安定。所以要将模仿诗人和艺术家驱除出“理想国”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和诗都是模仿,但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单纯的模仿。更多地需要通过事物规律进行创作,同时也是在创造美,并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他在《诗学》中讲道:悲剧是对一个严肃、有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别被用于悲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他认为悲剧有教育功能,有“净化”的作用,能为观众提供“精神享受”。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遭受的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怜悯,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情绪得以发泄,从而“净化”观众的心灵。这种在精神上的享受不但能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同时能产生舒畅的审美快感。这就是悲剧式的“愉快感”,观众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念”论的基础上阐释了艺术美,使艺术美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B.“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不真实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

C.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D.以“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虽不提倡艺术,但也不完全否认艺术。

2.下列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观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

B.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艺术,他认为只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C.亚里士多德否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他认为艺术是具体的,它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真实。

D.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艺术、悲剧的认识也有些偏颇。

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认识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差异。

C.柏拉图对悲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悲剧会对国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社会的安定。

D.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给观众带来舒畅的审美快感,能培养观众善良的道德品质。

 

1.A 2.C 3.A 【解析】 1.1】 试题分析:原文中并没有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础是“理念”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2.2】 试题分析:“亚里士多德否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不正确,他承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只不过加入了一些创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3.3】 试题分析:“不正确”的说法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美国监狱里有个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如命且毒瘾极大,因杀人被判终身监禁。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亲一样从小不务正业,后来也因杀人而入狱;小儿子却诚实好学,后来在一家大企业谋到了满意的职位,如今已做了那家公司的总经理。在相同的成长环境里,为何两个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一位记者去采访,没料到兄弟二人的答案竟然都是:“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表示的是人从婴儿期到青年期人际交往发展变化的趋势,据此图,请总结出三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社会在语言领域显现出“双刃剑效应”,在普通话迅速推广普及的同时,①          。当下,跟年轻人提到方言,他们往往会认为用处不大,“老土”,羞于学习,能使用家乡方言者越来越少。其实,②             ,没有了方言,地方戏、地方曲艺就会消亡,比如越剧、秦腔、黄梅戏、天津快板、河南梆子等都依赖方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乡音还承载着人们的乡情乡愁。现代社会经济要一体化,文化要多样化,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看成对立排斥关系,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以刚健立身,自强不息。                                                                           :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①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发兼容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④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

⑤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⑥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⑦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

A④⑥②⑤③①⑦           B.⑥②④⑤③⑦①

C.③⑦①⑤④②⑥           D.①⑦⑤②⑥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官方披露的证据显示,不仅嫌疑人利用QQ群、百度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住脚。

B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C能否将决策建立在民主、透明、科学的基础上,求得决策与民意的契合,这既是对决策意识的考验,也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

D春节期间,网上热传一篇一个上海女孩跟随江西男友回农村过年,在见到男方家庭准备的第一顿饭后便提出与男友分手,并以最快速度返回上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