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荒漠的风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段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地。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4段详细叙述“她”的行程与“他”的住地,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他”在大漠戈壁生活的艰苦和“她”前去分手的决心。

B“他”引用孟子的句子,说明“他”虽然身处荒漠戈壁,但是胸怀理想,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C小说写“夏花”,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对爱情无比坚贞的女孩的形象。

D文中“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中的“居然”,说明青菜在戈壁出现是奇迹,同时为后文写大漠里的“菜地”作了铺垫。

E小说中司机的介绍,不仅使“他”的形象更为丰满,而且照应了标题“大漠里的旗帜”,这样的设置,匠心独运。

2.小说中的“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为什么以“大漠里的旗帜”为题。

4.根据小说末尾的情节,推测“他”与“她”的爱情结局,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帅气阳光,充满诗意。“他”是大学野草诗社社员,朝气蓬勃,诗情满怀。②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从美丽校园到大漠戈壁,面对艰苦,“他”积极适应,读诗种菜,乐观生活。③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大漠戈壁,工作艰苦,独自一人,孤独寂寞,但“他”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④忠于爱情,执着真诚。大学里与“夏花”相爱,工作后写信看信,菜地的“旗帜”上写着“生如夏花”。 3.①“大漠里的旗帜”是小说的线索,连缀起各个片段,并且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或表现了人物形象)。②“他”上大学时,“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名旗帜”。大漠里,“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③“他”不怕艰苦,热爱生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大漠戈壁树起了一面精神的旗帜、人生的旗帜。 4.示例一:“她”毅然放弃优越舒适的生活,来到身处大漠的“他”的身边。他们有爱情的基础,“她”的心里是爱“他”的,大漠之行让“她”重新认识了“他”,被“他”深深打动了,“她”最终听从爱的召唤,回到“他”的身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益至上,能够坚守爱情的人值得肯定和赞扬。(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她”虽然很感动,但最终不能忍受大漠的艰苦,选择了分手。“她”是爱“他”的,心里有很多的爱恋和不舍,但现实很残酷,“她”不可能忍受大漠的艰苦与孤独,父母也不会同意“她”去大漠,现实这道鸿沟使两人最终无奈分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益至上,在爱情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人放弃爱情而倾向于利益,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表现‘她’前去分手的决心”有误,‘她心里有分手的想法,但也有牵挂与不舍,甚至还有对他的爱怜与同情。B“胸怀大志”有误,这是“他”的调侃,表现了他的乐观与豁达。C“对爱情无比坚贞”有误,“对爱情曾经”“妥协”,想要分手。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小说中对“他”的塑造一部分是通过“她”对“他”的回忆完成的,一部分是她亲自到戈壁看到和听到的“他”。考生阅读时要注意找到有关“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然后分析归纳。小说中“她”对“他”的回忆,包括大学时期和毕业后两个阶段,大学里,“他”写诗,憧憬成为诗人;毕业后接替父亲做了养路工,“他”写诗意的句子,依然乐观积极。到了戈壁之后,“她”看到的听到的“他”,读诗,种菜,忠于职守,而且以苦为乐。考生把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加以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他”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3.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结构”“内容”“主题或形象”等角度作答,从结构上看,全文多次提到“旗帜”,始终围绕大漠中的“他”展开,“大漠里的旗帜”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从表现人物形象来看,“他”坚守大漠,精神品质犹如一面旗帜;从表达主题的角度看,文章赞美了像“他”一样在艰苦岗位默默奉献的人们,称赞他们像一面旗帜,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是否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第六,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推测小说中人物的爱情结局,答案可以是分手,也可以是两人最终走到一起完美结合。如果选择前一种结局,可以从选文中所提到的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如两地分居、物质生活贫乏等,谈分手的必然性;也可以从现实生活出发,谈现实生活的残酷性。如果选择后一种结局,则可以从爱情的纯洁性、精神追求胜过物质追求的角度来谈,比如人生应该有理想有追求,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他”和“她”有爱情基础,真正的爱情是超越物质的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推想一则小说的结局会如何发展,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所推想的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是合理的结局,反之则不可取;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所推想小说的结局能够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合理的结局,反之不合理,不能成立;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所推想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好的结局,反之则不可取。本题解答时考生可先写出结局,然后从上述角度分析自己推断的合理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艺谋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我们想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句子:                            

(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3)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韩愈在《马说》中的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诗歌最后两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是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要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于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不由己,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 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选自《新华日报》)

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2.第②自然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系。

B全球化的浪潮(地球村)造成了人们之间新的疏离。

C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D人们过分重视外在“成功”,渐渐迷失于“身外之物”中而不可自拔。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⑥自然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蓦然回首,总会发现:有那么一个人、一件事、一份情、一处景、……,让你我为之或感动或欣喜或遗憾或愤怒……

请以“蓦然回首”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