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用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简单地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特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国际先导报》2013年7 月5日,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B“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C“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伤害。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B“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D“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致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C“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D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1.B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B 项表述的是“所有数据的汇拢”(即“大数据”)取代“传统的随机抽样”后的意义,并未涉及“危险”或“灾难”。选项答非所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外延的题目命题方式是用文章以外的内容考核文章中的概念,首先对文章的概念进行分析,然后看列举的事例是否符合文中的概念的内涵的要求。如此题的考核的概念是“危险大数据”,B 项表述的是“所有数据的汇拢”(即“大数据”)取代“传统的随机抽样”后的意义,并未涉及“危险”或“灾难”。选项答非所问。 2. 试题分析:原文认为“灾难性大数据”产生的原因是“数据本身有问题”,而选项将原因归于“收集者不负责任”,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D项无中生有。 3. 试题分析:C项,原文所说的“在稻草堆中找一根针”是从“大数据”中筛选人们所需要信息的比喻,意思是,从大量信息中找到人们需要的极小比重的信息,而选项表述为对使用者的要求,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C项 曲解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为庆祝建院90周年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文化展览。这引发了网友对传统传承的大讨论。

网友甲传统是古人的已经不适宜了传承、阐释就是复古、尊古。

网友乙注重传统形式的延续不如关注传统精神的传承。

网友丙传统都是沉淀下来的经典对传统就要“顶礼膜拜”。

网友丁传统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始新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平 

②因此结论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公平优先

③每个人对未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 

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 

⑤因为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承担饥饿的风险 

A.④②⑤③①                       B.③④①⑤② 

C.①③⑤④②                       D.①⑤③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搬进新家的她,除了花4万多元对新家进行装修外,还一次性购进微型面包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________去搀扶、去问候;—个小偷行窃,车内无数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2)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________,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3)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做到________。

A.不约而同       按部就班       一以贯之

B.不谋而合       按部就班       水到渠成

C.不谋而合       人云亦云       水到渠成 

D.不约而同       人云亦云       一以贯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埃尔德什不会系鞋带的数学家

1986年美国科学记者保罗·霍夫曼第一次见到了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在此后的10 年间他一直追随着这位数学家“一天连续19个小时不睡觉看着他不断地证明和猜想”直到埃尔德什去世。《数字情种》一书所记录的就是这段长达十年的数学之旅中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埃尔德什平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一个数学家就是一台把咖啡转化为数学定理的机器。”这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就说这话的数学家本人来说假如以此概括他一生的经历不免会失之偏颇。虽然埃尔德什在三岁时便能心算3位数的乘法4岁时便“发现”了负数虽然他在60 余年的数学生涯中在不同的数学领域内与大量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这个数字除了18世纪的瑞士奇才莱昂哈德· 欧拉之外无人能敌);虽然在生命的最后25年内他每天工作19个小时以脑兴奋剂、浓咖啡和咖啡因药片来刺激自己但埃尔德什显然并不同于那些永远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毫无纰漏却也毫无情趣地运转的“机器”。

生活中的埃尔德什是一个连鞋带都系不好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他的某些工作方式是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们难以接受的———比如说他会在凌晨5点钟的时候打电话给他的同事仅仅是因为他“想起了意欲与这位数学家分享的某个数学结果”或者是在凌晨1点刚刚结束工作休息4点半便又跑到厨房去把锅碗瓢盆弄得一片响以提醒同伴该起床了而当后者终于跌跌撞撞地走下楼来埃尔德什说出的第一句话不是“早上好!”也不是“睡得好吗?”而是“设n是整数k是……”尽管如此他的朋友们仍然很喜欢与他共事正如他的一位朋友所坦言的“埃尔德什有一种孩子般的天性要使他的现实取代你的现实。他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客人但我们都希望他在身边———就为他的头脑。我们都把问题攒下来留给他。”

数字是埃尔德什的至爱也正因此人们很难想象他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之后还会有时间涉猎更多他感兴趣的领域但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数字之外埃尔德什绝非书呆子。有一次埃尔德什被介绍给历史学家拉乔思·厄列克斯后者当时正在写一本15世纪匈牙利将军雅诺什·亨雅迪的传记。初次见面埃尔德什用他见到一个陌生人时的惯用的开场白首先发问“你从事什么职业?”而当他弄清厄列克斯的身分之后立即追问道“匈牙利军队在1444年瓦尔纳战役中惨败于土耳其的原因是什么?”孩子般的天性与智慧的头脑赋予了埃尔德什独特的魅力纯真而且敏锐而这使他在面对一些在别人看起来难对付的事情时他可以做得游刃有余。与其它领域的研究一样数学界的成果优先权之争并不少见而与其它领域的科学家不一样数学家没有任何试验结果的痕迹来证明各自的工作。甚至一些数学大家也是如此要是他们猜不出“天书”的解答他们也不希望别人能办到。得克萨斯州的一位已故卓越数学家对此直言不讳“如果我想不出某一个定理我也不愿别人想到。”但埃尔德什却不同。曾与埃尔德什合著过两篇论文的亚历山大·索伊菲说“他愿意与别人分享他的数学猜想因为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第一个去证明它。”“他的目的是有人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有他也好没他也好。保罗是独一无二的流浪的犹太人。他周游世界把他的猜想和真知灼见与其他数学家共享。”这也就决定了他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家。卡尔加里大学的数论家理查德·盖伊坦陈“埃尔德什对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认为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他造就了大量的数学家他是最优秀的提问者他有提各种难度的问题的非凡能力。”

1987年保罗·霍夫曼撰写的埃尔德什的故事在《大西洋》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事隔几年后当他向埃尔德什征询对该文的意见时后者坦率地道出了文章的美中不足“你不该提苯齐巨林一种脑兴奋剂的事我不是说你写得不对只是我不想让那些有志于从事数学工作的年轻人觉得要想成功就得服用兴奋药物。”这就是埃尔德什。              选自《数字情种———埃尔德什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霍夫曼为全面了解埃尔德什的情况做到了一天19个小时不睡觉10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反映其数学研究生涯的《数字情种》。

B埃尔德什与合作者共同发表了1475篇学术论文能够取得这样的丰硕成果虽与其数学天赋有关但更离不开他的勤奋钻研。

C尽管埃尔德什会在凌晨给同事打电话把厨房弄得一片响但朋友们仍然喜欢与他共事因为他能够解决同事们积攒下来的问题。

D从埃尔德什与历史学家拉乔思·厄列克斯的会谈中可以看出埃尔德什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时说明他并非一个书呆子。

E埃尔德什针对报道在《大西洋》杂志上他的故事指出其“你不该提苯齐巨林的事”的不足反映出其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正直良知及责任感。

2.为什么文中说用“一个数学家就是一台把咖啡转化为数学定理的机器”来概括埃尔德什一生的经历不免会失之偏颇? 请结合文本简述原因。

3.为什么说埃尔德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家?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埃尔德什是一个连鞋带都系不好的人他却被人们称为“数学奇才”埃尔德什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