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什么样的著作才能被称作经典?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伟大的经典,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专业尺度,一个是精神尺度;用专业尺度来衡量,经典作品必须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用精神尺度来衡量,它又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

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遵从以下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做真理的标志。”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但是,只有经典作品才会征服时间。伟大的经典仿佛一种特殊的宝器,只有时间之手的拂拭,才能使它越来越明亮,才能使它历久弥新。一部作品倘若只在自己的时代获得了无上的尊荣,那还不足以证明它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在中国伟大的经典诗歌里,你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例如,即使对无知的动物和无情的草木,杜甫的诗也表现出博大而温柔的情感;或者对忍辱负重的老马充满感激之情,“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或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美一棵桃树,“高秋每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只有内心充满爱意的人,才能用有情的眼睛看无情的世界,才能给世界带来爱的光明和温暖。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1.下列关于经典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经典作品通常有两个尺度:一个是自铸伟词、形式完美的专业尺度,一个是必须表现人文情怀的精神尺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根本上是由本身的价值和品质决定的。

B.经典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和精神家园,像灯与火一样,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C.经典作品不是忽略人性深处的善良、正直、勇敢,而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和道德境界,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高尚和伟大。

D.经典作品必须服从给予性这一最根本的律则。因为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2.有关经典作品“易感性”和“给予性”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明了经典作品具有朴素明白的特点,让人一看就懂且意味无穷。

B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C因为杜甫内心充满爱意,拥有博大而温暖的情怀,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可以看到一种给予性的精神境界。

D作者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言清新、明白如话,描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B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说:“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能体现经典的永恒性。

C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同学少年蔑视权贵的革命豪情,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能体现经典的易感性。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不是”“而是”关系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混淆逻辑范围。 2. 试题分析:选项“直接证明的观点是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其中“直接”一词有所限定,原文“仅仅”也有暗示,所以还应该包括“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 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D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杜甫的《春夜喜雨》是“易感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A项混淆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一点应该提到,画中的蒙娜丽莎是没有眉毛的。                               ,而是因为在17世纪的清洗中将画家画在已干颜料上的眉毛(作为最后的一笔)清洗掉了。修复者用了不合适的溶剂,却将杰作的一部分永远地毁了!同样,今天人们在原作上所见到了过度的绿色调也是过分的、不恰当的修复所酿成的一种后果。

①沃尔夫林在其《古典艺术》一书中就是采纳了这样的看法

②拉斐尔的一幅素描就是如此

③因为,在达·芬奇之后的画家的素描临本中的蒙娜丽莎却明明是有眉毛的

④根据研究者的分析,剃眉毛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⑤所以,很可能这不是达·芬奇有意为之或者是作品未完成的一个痕迹

⑥但是,在我看来,这又似乎太不可信的

A①④⑥②③⑤

B.④②⑥③①⑤

C④①⑥③②⑤

D.①④⑥③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糖尿病是现代社会的高发病,具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现在已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

B李克强总理说,中国转型过程中市场需求巨大,政府会进一步放外资准入条件,创设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C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

D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首席《儒藏》项目的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早听说有1300多年历史的河南烩面面条筋道,汤汁鲜美,配料丰富讲究,堪称中原一绝,今日到郑州一尝,果然名不虚传,令人大快朵颐

②然而他并不“笨拙”,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侃侃而谈

③从事外事工作几十年,无论多么困难的谈判,老安总是不卑不亢,娓娓而谈以理服人,不仅圆满完成工作任务,还赢得了不少对手的尊敬。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评选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获得感”“脑洞大开”“创客”等词语脱颖而出

我发现她数理成绩差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舍本逐末,也就是一味地死背公式,但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由与道理。

我们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

ABCD.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沛公安在  

句读之不知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不拘于时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月出于东山之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词语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匈奴其百余里   天下承平日久    乃得归   而相如斥之

⑤范增数项王     汉节牧羊         于其身也,则师焉   

幽壑之潜蛟    宁许以秦曲       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A①⑧\②④\③⑤⑥\⑦⑨⑩

B.①③⑧\②④⑦\⑤⑥\⑨⑩

C①⑧⑨\②④\③⑤⑥\⑦⑩

D.①④\②⑧\③⑤⑦\⑥⑨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