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1.下列对这篇小说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

B.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八千块钱在当时是一大笔钱,捡烂纸的老头攒这么多钱做什么,结尾的疑问使作品回味无穷。

E.小说写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2.小说的题目是《捡烂纸的老头》,为什么在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饭馆,请简要分析

3.小说刻画了一位颇为古怪的老头,请简要分析老头怪在哪些方面。

4.有人认为文中的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请结合文本分析捡破烂老头与孔乙己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①饭馆是主人公捡破烂老头出现的场所,介绍饭馆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②饭馆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背景的缩影,是社会环境描写。③饭馆中的各色人物对老头的漠视,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冷漠,揭示本文的主题,所以想要介绍他们。 3.①行为古怪,牙不好,却总是啃烧饼,要汤时自言自语。②脾气古怪,平时讲礼貌,每次都说“回见”,却因多心而要和小伙子打架。③行事古怪,捡破烂攒钱不花,不知为什么。 4.同①两人出场环境都是饭馆或者酒馆,都是社会底层人物。②两人都是被人轻视漠视的人物,最后结局都很悲惨。异①老头又老又丑,衣着老旧,邋遢,但却敏感自尊,并不缺钱。孔乙己是旧中国下层知识分子,迂腐可笑,穷困潦倒甚至去偷,麻木不仁,被人嘲笑。②孔乙己的形象更为具体饱满,相对来说老头的形象较为单一模糊。③塑造形象的目的不同, 写孔乙己是为了揭露与批判封建文化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也批评了国民的麻木冷漠;而写老头是呼唤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 【解析】 1. 试题分析:B文本中没有“嫌弃邋遢”的暗示;C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E主题总结不当。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BCD考核内容,选项AE考核手法。其中BC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 试题分析:注意场景描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人物,为人物提供背景,交代环境,同时塑造人物性格。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场面的描写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牙不好,却总是啃烧饼,要汤时自言自语”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行为古怪”的性格特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行为古怪、脾气古怪、行事古怪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4.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分析,写出相同和不同的特征后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蜀汉危急之时,内外臣子毫不懈怠、舍生忘死的原因是:“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两句承上启下,将眼前实景过渡到对当年英雄周瑜的回忆。

(3)《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面积广、楼阁高耸入云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北郭贫居  

孟郊

进乏广莫力,退为蒙泷居。

三年失意归,四向相识疏。

地僻草木壮,荒条扶我庐。

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②。

注:蒙泷,指草木茂盛之地。②清虚,指风露。

1.关于“贫居”,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写最后两句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门下欲使解剑,不疑曰:“剑者,君子武备,所以卫身,不可解。请退。”吏白胜之。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威名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胜之知不疑非庸人,敬纳其戒,深接以礼意,问当世所施行。门下诸从事皆州郡选吏,侧听不疑,莫不惊骇。至昏夜,罢去。胜之遂表荐不疑,征诣公车,拜为青州刺史。久之,武帝崩,昭帝即位,而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擢为京兆尹,赐钱百万。京师吏民敬其威信。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帽,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立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送诏狱。天子与大将军霍光闻而嘉之,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大义。”由是名声重于朝廷,在位者皆自以不及也。大将军光欲以女妻之,不疑固辞,不肯当。久之,以病免,终于家。

(选自《汉书》)

注:旐(zhào):上面画着龟蛇的旗子。②襜褕(chānyú):古代一种较长的单衣。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B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C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D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法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

2.文章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

B诏狱指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也可以指奉皇帝命令囚禁犯人的监狱。

C二千石原指俸禄,后代指俸禄为两千石的官员,包括尚书,所以又可代指尚书。

D公车原为汉代的官署名称,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及应试的举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隽不疑拜见暴胜之时,举止高雅从容,谈吐不凡,使暴胜之深感敬佩,恭敬地采纳了他的告诫。

B.隽不疑做京兆尹时,审理属县案件多有平反,这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囚犯中如果没有能够被释放的,他的母亲就会很生气,并因此不吃饭。

C.因为卫太子获罪于先帝,逃跑在外而不接受死刑,而如今才来到皇城自首,所以隽不疑认为他有罪,命人当场拘捕。

D.隽不疑处理大事的才能在朝廷中很受官员们的钦佩,官员们都觉得赶不上他,大将军霍光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隽不疑,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胜之开阁延请,望见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徒履起迎。

(2)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辞源》首次编纂始于1908年,其时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语言的输入,《英华大辞典》《法华大辞典》《中德字典》等大量外语学习词典陆续出版;其次是自然科学的普及与专科词典的问世,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已着手编纂专门辞典20种,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第一版《辞源》的主编陆尔奎在《辞源说略》里指出:“海上译籍初行。社会口语骤变,报纸鼓吹文明,法学哲理名辞,稠叠盈幅。”

在大量西方辞书纷纷出版时,《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陆尔奎提出了“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说法,这和近代国学的代表人物章太炎提出的“本国人有本国人的常识”的观点实质相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辞源》收录的是全部是中国经、史、子、集等典籍中实际用过的词语,解释的全部是这些词语在文献语境和思想建构中具有的本来意义。存储了词语,同时进一步存储了知识,《辞源》可以说是以古代典籍的词语及其解释为信息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辞源》作为20世纪初社会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产物,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的产生受到西方以辞书形式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出版事业的影响,但在内容上却立足中国本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辞源》不收引进的词语,它的“百科”的概念也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参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它保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话语权,有利于国际对话时明确本国的立场。

中国很多词语用来翻译西方的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但《辞源》仅仅保存我们自己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例如“文化”一词,现代有了几十种定义,但《辞源》的释义仅仅是“文治与教化”。书证用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用《文选》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內辑,武功外悠。”《辞源》的宗旨是为阅读者还原中国古代对这个词语使用的原貌,使读者不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附会古代,这样才能形成必要的国际对话和古今对话。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是当前文化建设最关键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点和辨识能力,培养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是当务之急。这样的人应当是既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用自己的话语与西方对话的人,也就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辞源》在这一方面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选编自《百年〈辞源〉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辞源》编纂前后,商务印书馆正大量编纂包括人名、地名、哲学、医学等内容的专门辞典。

B《辞源》的“百科”的概念不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为分类标准,而是按照中国古代文化词语与名物词的分类。

C内容上立足中国本土是《辞源》特点之一,表现在其不收引进的词语,而且仅仅保存词语古代的话语意义,并不涉及国外与现代意义。

D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这也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辞源》能够还原中国古代对某个词语使用的原貌,这是形成必要的古今对话的基础。

B“文化”一词现代有几十种定义,这是因为其翻译自西方概念,有些概念也被现代文化所吸收。

C能够把传统文化引向现代的人应当是在人文科学上能够正确对待继承和借鉴的人。

D《辞源》是我中国文化转型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其产生受到西方出版事业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在阅读古文时遇到一些不懂的词语,可能会用外国的和现代的词语意义去猜测理解。

B陆尔奎所说的“无文化可言”中的“文化”和章太炎所说的“本国人的常识”中的“常识”都在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C《辞源》因其所选的词语及对词语的解释存储了知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库。

D《辞源》独树一帜,走了一条完全中国化的道路,这和陆尔奎、章太炎的思想主张有直接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增广贤文》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孔子也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提醒人们在说话之前,先得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

《宋史·司马光传》中却说:“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鲁迅也曾大声疾呼:“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中新网太原5月22日电: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22日对外通报,当地一名学生因在网上发帖“太原某中学学生自制炸药多人受伤的不实消息,目前已接受警方批评教育。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