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7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群众公寓”,所需建筑费用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群众公寓”有10幢共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3000例患者,有病床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报效祖国,造福桑梓”的爱国热忱,捐赠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20世纪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虽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不但为中国之大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师资还是设备等,李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6月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李嘉诚常说:“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李嘉诚“超人李”、“大哥诚”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呼风唤雨”、果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也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BDE 2. ①具有苦干实干的精神(或有顽强的毅力)——过早挑起生活重担,创业中辛苦工作; ②果敢明断,善于把握时机——在塑胶玩具厂经理一职上创办自己的塑胶厂(后又发展为长江实业公司;又转向地产业、贸易业); ③热爱祖国和故乡,热心祖国公益事业——捐资给家乡建医院、住宅、大学(说出一个即可); ④富贵不淫——穿戴住都很节俭,不出席豪华宴会; ⑤克己奉公——不领公司津贴,酬金都给公司,每年只拿600美元董事费。 3. ①类比,突出传主的形象。 ②突出海外华人爱国精神的传承。 ③使传记的内容更加丰富。 4. 观点一:是回报社会的善举。①财富来之于民,理应还之于民;②学会感恩;③发挥个人财富的最大价值。 观点二:是传统道德的体现。①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②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③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观点三:需要社会大力提倡。①创造浓郁的社会风气②创设良好的操作条件;③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观点四:要靠致富者的自觉。①发乎真情,避免作秀;②淡泊名利,提升境界;③感动民众,发扬光大。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A“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错;C“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错;E“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不准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A项主要是分析材料安排的作用,C项是分析材料的作用,E项侧重分析文章的主旨。 2.题干问的是“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本题与小说阅读的人物形象题有相通之处。应先找文中有否作者或他人评价的语言,如有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然后再找出人物的经历及所做的事情、言谈举止等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全文中找出相应的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句子,并将原文中的句子概括出来。例如:“父亲早逝,李嘉诚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体现了他苦干实干的精神。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信息题,考生应认真审题,从题干中找到筛选的依据和方向,比如本题,“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这句话中就给出了筛选的方向,即考生应到文中找到写李嘉诚言谈举止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要注意是“性格特点”。依据题干所说,到文中圈划出相关的信息,最后依据分值分条作答。 3.题干问的是“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材料安排的作用。有人说:“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是将两个人放到一起进行类比,突出李嘉诚的形象。“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突出海外华人爱国精神的传承。这样一次一次的写陈嘉庚,也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比如本题,可以结合二人的相似之处分析类比的作用。 4.题干中问的是“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的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此题是一道开放题,先要看清题干要求“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不但要结合文本,还要联系实际。在讨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比如本题,题干给出了几个答题的角度,考生可以从其中一个出发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中,“                  ”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比喻说明教育对人的作用。

(2)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云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           ”(下片两句,写尽西湖自然美景),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说他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蔺相如,主要是仰慕蔺相如高尚的品德道义,这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

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

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与赵兵相长平                距:抵抗,抵御

B.奢不能                        难:nàn,驳难,反驳

C.身所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侍奉

D.使人迎之                      阴:暗地里,私下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

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

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他们建构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道、佛相互渗透的宋代理学思想体系,主张“文以载道,经以致用”,并以此观照世间万物,诗词成为一种格物尽理的载体,而苏轼,正是这当中的积极实施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写下的千古诗篇,不仅蕴含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情怀,也折射出哲学思想的光辉,达到了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

苏轼的诗词所展示的精神境界,除了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以外,还有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他观照万物不仅仅是儒家的“仁者爱及万物”的观物方式,同时蕴含有庄子的“物化”哲思。苏轼的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寓身物中,超然物外”。儒家的入世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和日常生活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形成了他执着于人生而不执着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睿智,使苏轼能俯仰宇宙人生,对世间万物能够进行独特的思考,并用诗词这个栽体显现出来。

苏轼诗词所表现出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是通过格物体情,从形象中反映理和表现理。这样的诗词在苏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自然法则,揭示人生哲理的,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不是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而是放弃了自我本位,化入自然,像自然一样生活,一样生存,把他的感觉,转换成大自然中生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这正是庄子所代表的道家观物心态,以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自然。另一类诗是揭示日常生活感受,观察事物妙理的哲理诗。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阅历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七绝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阻碍,无法客观、整体地把握事物特点。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早在二十六岁时,苏轼就写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样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句。此后,随着苏轼在政治及仕途上连遭波折,他开始对人生的虚幻有更深的体会。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选自卫芳《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苏轼思想受儒、道、释影响的一项是(    )

A.苏轼执着于人生而不执着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

B.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化入自然,通过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表现对春天的愉悦。

C.苏轼在诗词中表现理趣,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说理,而是通过意象形象地表达。

D.苏轼年轻时即对人生的虚幻有很深的体会,人生如梦,虚幻不实,始终是他诗词的一个主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受宋代理学思想影响,宋诗创作不用形象思维,比较注重格物尽理,追求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

B.苏轼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身处顺境时热爱生活和人生,处于逆境时则乐观通达。

C.苏轼诗词的哲理往往是通过自然法则或日常生活感受来揭示,避免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D.理趣诗往往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其中的“理”可以说是诗的灵魂,“趣”则是诗的性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词的思想底蕴中,既有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也有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

B.在苏轼眼中,自然景物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中,诗人抒发自己游山感受的同时,还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哲理。

C.苏轼极具灵心慧眼,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使他的作品中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D.苏轼二十六岁时就写出了一些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篇,显示出他年轻时就有了以禅学为人生主导思想的倾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根据要求作文。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请以“安静与喧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

②文体不限;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