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

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B.“狼居胥”即今内蒙古狼山,此山此处荒漠,鲜有草木,且常年风大沙多。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卫青等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C.“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D.“皇天后土”亦作“后土皇天”,指天地,即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B项,“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卫青等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有误,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不是卫青。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两处画线句分别补写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喜悦丰收的欢乐曲;语文是一位画家,             

 

查看答案

逻辑思维检测:

1.读下面的文字,请你判断谁作对了?谁说对了?

甲、乙、丙三个人在教室做作业,有一道题比较难,他们意见不一致了:

甲说:我做错了。“

乙说:“甲做对了。”

丙说:“我做错了。”

当他们三人都把自己的解法说出来以后,老师走进教室,看到甲、乙、丙三个人的答案并听了她们的意见后说:“你们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做对了,有一个人说对了。”

请问,他们三人中到底谁做对了?

答:做对的是:                ;说对的是:             

2.读下面的故事,请你说说谁有理?为什么?

出车祸后,司机恼怒地说:“我是个熟练驾驶员,开车10年从没出过事。”行人闻言大怒,说:“可我也不是新手,我已步行40年。”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

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

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面壁敦煌

卢贤生

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

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

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

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

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

相关链接:

①他们从成都出发,途经兰州,进入戈壁滩边缘的安西后,又换乘骆驼继续前进。他们坐汽车,一千里的路程走了1个多月。在风沙弥漫中他们又骑着骆驼走完了最后一百里路,风餐露宿了三天三夜,才到达了目的地——敦煌莫高窟。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

②就在张大千全神贯注地临摹壁画的时候,有人告了张大千一状,说他在敦煌污损、毁坏壁画。当时的国民党行政院行文敦煌县政府对张大千进行劝阻。敦煌县政府立即派人前来调查,发现张大千所做并非如谣言所说,也就不了了之。

(汤子祺《张大千与敦煌》)

③这次来敦煌一切费用都由自己担负,长期在敦煌,从经济上说,只有出,没有入,不仅在敦煌要用钱,四川家里一大家人要吃饭,怎么办?这些实际问题给父亲带来很大的压力。…… 父亲晚上回到上寺住处,还要作画寄回成都,经好友肖翼之、杨孝慈二位先生变卖后,来维持这里的庞大开支。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

④父亲临摹壁画严肃认真,临摹每一幅壁画都要找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壁画互相对照参考。他说,相互参考可以使我们临摹得更准确一些。我和李复等人的分工是每人着一种颜色,和现在的流水作业法相似。

(张心智《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大千敦煌行》)

1.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张大千敦煌之行遇到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成功是需要条件的,而张大千能为自己的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古北固亭怀古》

(4)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5)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

(7)《师说》一文把有些人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