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朱成玉 有人说,这辈子在你身边...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以下小题。

那一团瑟瑟发抖的暖

朱成玉

有人说,这辈子在你身边陪伴过你的任何事物,哪怕是一只小狗小猫,哪怕是一盆花,也证明它们和你是有缘分的。说不定,在前世里,它们就是你最爱的人。是的,我珍惜身边陪伴着我的每一样小东西,它们是暖的,尽管那暖,很微弱。

一个下雨的夜里,一只流浪猫贴着我的窗子,可怜兮兮地望着我。它在寻求一丝温暖。我打开窗子放它进来,它的身上发出腥臊的气味,很是难闻,我给它好好洗了个澡,它才得以焕发最本真的活力。

猫从我的后背开始向上攀爬,一直爬到我的肩头,然后安安静静地贴在我的耳边,一动不动,仿佛纯天然的毛围巾。我想,这肯定是一只太缺少关爱的猫,它用这样暧昧的讨好方式让我留下它,我又怎么忍心将它赶出去呢?

第二天,在仓库里,我竟然看到它捉到一只很大的老鼠。我想,它那弱小的身躯,在捕抓那只强壮的老鼠的时候,肯定费了很大的力气,它的皮毛被老鼠咬掉了好几撮,看上去疲惫不堪。它一边不停地舔着伤口,一边喵喵地向我叫着,似乎在向我炫耀着自己的本事。这种不自量力,我猜想它肯定不完全是在逞强,它一定是在报恩吧。

它或许只是想为我做点儿什么。大概是因为猫有九条命的缘故吧,它记得住太多前世今生的故事。所以,猫的眼睛,总是比别的动物要深邃,仿佛藏着深不见底的秘密,又仿佛对一切都了然,智者般洞若观火。它最终还是与我不告而别了,或许是找到了以前的主人,或许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不得而知。我只记得,它第一天来的那一晚,就睡在我的被窝里,脚底下,盘着一团瑟瑟发抖的暖,仿佛一个抽泣着的撒娇的小孩。

我暖着它,它又何尝不是在暖着我?

很多年前,在粮库做工的时候,捡回来一只吃了老鼠药的奄奄一息的鸽子。它瑟瑟发抖,在我的怀里,用哀伤的眼神看我。我给它不停地灌水,或许是老鼠药被雨淋得失去了药效,它竟然奇迹般被我救活了。

在我的屋檐上,它重新抖擞起精神来。我喜欢把粮食放在手掌上喂它,它轻轻地啄,似乎怕啄疼我,吃饱了就飞到我的肩膀上,在我耳边咕咕地叫着。我听不懂它说什么,但我知道,那肯定是一些好听的话。纯白的鸽子,像一团雪,让我时不时不免担心它会被阳光融化掉。

它不但没有融化掉,而且还断断续续地引回来一大群野鸽子,我的屋檐从来没有这般生机盎然过。倒是我,被这一团团、一簇簇的暖给融化了。一颗心,再不愿去追名逐利,变得柔软,变得慵懒,只想安安静静地享受阳光享受风。

妻子从垃圾箱里捡回来的一棵鸭掌木,活了一个月之后,终于凋零。我感动于它临终前的这一次“回光返照”,它努力地让自己短时间内枝繁叶茂起来。这也是为了感恩吧,我愿意这样去揣测一棵树的心。

妻子刚把它拿回来的时候,就是一根光秃秃的棍儿,那一层老皮,仿佛皴裂的老人手臂,我开玩笑说:“这是谁家老头儿的拐杖吧!”

妻子却执意说它还有生命,“你看这树根儿,还有很多须子在呢,那证明它还活着”。我仔细看过去,的确,很多细小的根须,如同不忍离别的触手,紧紧攀附着那生命的主体。

妻子细心地把它移植到一个大花盆里,精心照料,它竟然真的“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一天一个小巴掌,慢慢地,那干巴巴的树身上就有无数个小巴掌在鼓掌了,似乎在欢庆自己重新复苏的生命。我想,万物都是有灵的吧。这棵老木,垂垂朽矣,可是竟然使劲儿地让自己干巴巴的身体再焕发出一次青春来。那是对我们善念的回报啊

那颤巍巍地冒出来的几丝柔绿,仿佛一团瑟瑟发抖的暖。借着那微弱的一团暖意,多冷的冬天我都不再畏惧。                                            (选自《散文》,有删改)

1.请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写流浪猫的“可怜兮兮”,鸽子的“奄奄一息”,鸭掌木的“光秃秃”,有何用意?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作者在文末说“借着那微弱的一团暖意,多冷的冬天我都不再畏惧”,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①交代带给“我”温暖的小猫小狗等事物,从而引出下文。 ②以“很微弱”点明标题“瑟瑟发抖的暖”。③通过我的议论抒情奠定本文的情感基调,点明主旨。 2.①反复强化这些被遗弃动物与花木的不幸遭遇,表现它们的生存困境。②反衬,为下文表现“我”“妻子”对它们的呵护关心作铺垫,反衬它们后来被照料、救治后的情形,突出了他们报恩之举,感恩之心。③照应文章标题及文中多次提到的“瑟瑟发抖的暖”。④多个意象的组合,丰富并深化了文章的内容。3.①运用拟人、对比手法,生动形象,将木的“垂朽”与“青春”作对比,富有艺术表现力,突出了“老木”的亲近、温情与感恩。②以“万物有灵”概括全文内容,照应上文多次提到的“感恩”。③运用心理描写,通过我的议论抒情点明“善有善报”的普遍道理,深化主旨。 4.①运用象征,“多冷的冬天”隐喻世态的凉薄,人情的冷漠。②一语双关,暖意既实指流浪猫盘着一团瑟瑟发抖的暖、鸽子的暖、老木的暖,又虚指被万物感化的精神的暖意。③形象地表达“我”被暖融化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拥有了高贵的精神气度。④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段落作用。题干中要求分析的是第一段的作用,作用主要从内容上与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交代带给“我”温暖的小猫小狗等事物,结构上引起下文,点明标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关于段落作用的题型之答题技巧:(一)开头段的作用: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二)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三)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四)修辞类:针对修辞手法的命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明确其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五)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 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 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 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该题中考核第一段作用。 2. 试题分析:此题难度较大,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手法)来解答。联系上下文,通过具体语境来理解作者的构思意图,抓住关键信息,再分点概括即可。先反复强化它们的不幸与生存困境,再运用反衬的手法描绘被救之后的情形,突出动植物的感恩之心,最后照应了标题,多个意象深化了文章的内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优美凝练。优美凝练的语言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也是理解和整体把握散文的关键。所以,在《考试大纲》里就有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重要考点。该考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散文语言考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句意。这个考点是着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二是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语言。这个考点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 3. 试题分析:赏析散文的画线句子,多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①修辞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②常见表达技巧的运用;③句子多重内涵的探讨;④划线句子与上下文的关联。首先从手法上出发,再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概括出几点,最后从文章中心主旨上概括,道出真谛。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语句的方法:1.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 等。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 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 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 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 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 腻深刻。2.分析语言特点:句子在语言方面常见的有以下特点:有的准确生动(或平实),有的形象、生动、体,也有的准确严密,还有的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一个句子本身具有怎样 的语言特点,要根据文体和语境的不同而定,要抓住句子的整体特点和句中的重 点词语加强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 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常见的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等。 该题中分析时侧重分析句式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常见的句式特点。 4.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作品语句的内涵。题干中要求对重点语句“借着那微弱的一团暖意,多冷的冬天我都不再畏惧”进行分析,结合该段是文末的结构作用与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一团暖意”“不再畏惧”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更多的是通过对散文中的形象的分析来领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思想价值,同时把握文章创造的某种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情感与倾向。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主旨、写作意图或目的、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品内涵往往可以通过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意蕴丰富句体现出来。所以,“赏析作品的内涵”往往和体会句子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结合起来考查,即考查作品语句运用的目的意图、语句运用的好处、语句体现出的情感、语句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等。但是,“赏析作品的内涵”的答题区间和品味“精彩语句”(仅仅运用了特殊表现手法的句子)不同,绝不仅仅局限于上下文,而是要求结合全文来体会、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              

②飞湍瀑流争喧豗,             

                      ,春与秋其代序。

                   ,只是朱颜改。

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⑦女也不爽                            ,二三其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日:“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全诗是如何刻画思妇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之陶。以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注】①二者形:懂得了这两点。 ②食:通“蚀”,腐烂、腐蚀。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向是(    

A旱则资舟,水则车。      资:蓄积

B国富,厚战士。          赂:赠与钱物

C齐为鸱夷子皮。          适:到

D子孙修业而之。          息:停止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间行以去,陶。

A十年,国富。

B如姬资三年

C优孟曰:“若无远有所”。

D,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②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③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4.请简要概括范蠡将治国的思想用于治家的具体做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B甚矣吾不知人也!

C.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D.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