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于”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非尊于齐、楚、燕、赵...

下列句子中,“于”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非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A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C师不必贤弟子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言文常用虚词。例句与C项,“于”,比;A项,从;B项,“于”,在。D项,“于”,向。于: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下注释考查

(1)河内                 (2)邻国之民不少:

(3)弃甲兵而走:           (4)罟不入洿池:

(5)木直绳:               6)追亡逐

(7)关而攻秦:            (8)士大夫之

(9)术业有专             (10)才能不及中人

(11)粮而景从:           (1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14)而倔起阡陌之中:

(15)王无岁:             (16贵无贱,无长无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王道之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4)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5)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6)吾师道也,                                  ?《师说》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9)                       ,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

(10)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

(11)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

(12)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到了,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祝母亲节日快乐的信息,还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讴歌母爱伟大的文章、故事等,很感染人。

对此,也有人表示怀疑,当问及刷屏者“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时,一些人的回答是:这种表达方式并非为了让母亲知道,而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让同学、同事、朋友看。

面对材料中的“晒孝顺”现象,你怎么看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邢台一中将在报告厅举行“国风雅韵·经典唐宋诗词诵读”大赛。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运用排比修辞、富有文采。含标点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地名是最能体现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承载了大量的记忆与情感,并非哗众取宠的工具。若地名轻易乱改,盲目贪大、媚洋、求怪,就会丢了传统、断了文脉。_________ 。重视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

A.如果不能把名字改回来,传统民俗就难以重拾,文化灵魂就难以复原

B.虽然将来能把名字改回来,但传统民俗也难以重拾,文化灵魂更难以复原

C.即使将来能把名字改回来,传统民俗也难以重拾,文化灵魂更难以复原

D.无论将来能否把名字改回来,传统民俗都难以重拾,文化灵魂都难以复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