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黄鹤”和“猿猱”侧面表现...

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借黄鹤”和“猿猱”侧面表现“蜀道之难”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仰望茫无边际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写下了“                 ”的千古名句。

(3)《琵琶行》中将描绘“无声”更胜“有声”的句子是:                             。”

(4)《将进酒中表现李白恃才而傲视千金的句子是:“                            。”

(5)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自己宁折不弯的高洁志向的句子是:“                       。”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借“黄鹤”和“猿猱”侧面表现“蜀道之难”“仰望茫无边际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无声更胜有声”“恃才而傲视千金”“宁折不弯的高洁志向”,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猿猱”“萧”“材”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首诗然后回答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帏帐。

1.九月寒砧催木叶”中“木叶”可否改成“树叶”?为什么?

2.诗歌末句“更教明月照流黄”从写作手法上属于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椎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椎毂:推荐  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逋负:拖欠款项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B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C.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D.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2.下列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之言指“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

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表示升职的词语有:晋,加,超迁,拔,擢,左迁和拜。

C.战国时期,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指崤山以东。后秦人也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在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D.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左传 昭公十二年》中曾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是指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后代,到如今成了平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为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薄,却能结交天下名士。

B.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游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C.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D.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也总向皇帝荐上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2)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

“知人论世”是中国传统文论史上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后,人们在观照文学时,往往把作品、社会、人作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这一模式遂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就词学理论而言,宋人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是现存最早的词话,其中收录林逋、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4位词人的本事,尽管该词话并没有对词人、词作进行过多品评,但是在宋代大量词人中仅选取这4家,并以“时贤”来命名,足见杨氏对“人”的看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词学理论其实在一开始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从词学发展历程来看,“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并且与“词体诗化”以及“推崇词体”等理论思想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

当词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它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而在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其中的“人”带有深刻的儒家烙印。与诗、文比较起来,词是极具特质的文学体裁,自晚唐五代词体确立以来便被视为艳科,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轻软艳丽的娱乐色彩。“诗言志”、“文以载道”是儒家的传统文学观,以儒家思想为精髓的“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然而词学批评中,尤其在早期词作大多未脱当行本色的时候,“人”、“世”与“词”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不考虑词体的特性及词体的发展背景,仅以儒家的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往往有失公正。

许多词论者在评论词的时候,往往坚定地站在儒家正统的立场去“知人论世”,把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添加其中,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导致对一些词人词作的分析常有失客观。由此可知,“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种局限性与矛盾性,这种状况在词学批评的前期尤为突出。

当词向诗靠近,成为抒情言志工具的时候,“知人论世”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北宋末期,有过南渡经历的词人,其作品内容风格在南渡前后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人们在进行批评分析时,通常无法回避这段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岳飞、张元干等人的词作大多充溢一种慷慨悲壮、抑塞不平之气,这与他们抗金将领的身份密不可分,因此在品评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词作时,不能不抛开“靖康之耻”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家国之情、功名之心。

伴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知人论世”这种模式已经更多地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来。

清代词学普遍提倡尊体理论,为了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伴随着推尊词体风潮的高涨被广泛用来评论词人词作。在清人的词学观念中,词与诗是同等重要的,“知人论世”成为他们分析作品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

清人不仅用“知人论世”批评模式来评论各家词人词作,而且对词体发展初期的词人也能客观看待。随着清代词论家对词体认识的提高及对词体的推重,“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在词论中的正面、积极意义愈加明显。可以说“知人论世”词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词体诗化的进程几乎是同步的。

1.下列有关“知人论世”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随着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深化,到清代才呈现出正面、积极的作用。

B知人论世是指把作品、社会和人这三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诗文批评的重要模式。

C.知人论世说是儒家文学观念的阐释与发扬,以儒家观点来衡量词人词作使这种文学批评模式在词学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局限性。

D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体现了儒家诗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的文学观念,一直是评论词作优劣的重要手段。

2.下列对知人论世批评模式和词体发展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存最早的词话《时贤本事曲子集》的内容来看,词学理论产生之初就在潜意识中被打上了“知人论世”的烙印。

B.知人论世这一文学批评范畴一直贯穿在词体的演变中,推动了词体诗化的进程和“推尊词体”等理论思想的发展。

C.在早期词作仅只作为遣兴、娱乐工具的时候,之间经常存在着一种错位与矛盾;知人论世这种批评模式往往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D.在词走向抒情言志的发展过程中,知人论世这种文学批评模式也更多地体现出其正面积极的作用,二者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说在诗文批评中影响深远,在进行批评分析时,只有不回避独特的社会背景及人生经历,对于解读分析具体的词作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凭借强烈的个人主观感受去知人论世,把对词人思想态度及生活方式的褒贬投射到对词的评价中,是导致对一些词作的分析有失客观的原因。

C.词学发展早期以知人论世来论词,把词风与人格等同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因而词与人、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D.清代词学把词的地位抬到与诗相齐的高度,词论家把风骨兴寄等各种诗学标准运用到词论中,使“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桌上有一面镜子和一个玻璃杯,主人每天都要用心地把镜子擦的闪亮,精心打扮后认真地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直到吃饭时才很随意地往玻璃杯里倒入滚烫的开水或饮料。

终于有一天,玻璃杯忍耐不住了,冲着镜子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们都是玻璃做的,凭什么我每天只能开水烫,被倒入恶心的液体,而主人对你却关爱有加?”镜子看着玻璃杯,静静地说:“因为我身上镀了一层银”。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5)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五彩瓷

沙舟

济南城雅风轩古玩店苏掌柜,个矮干瘦,全无山东大汉的豪壮,通身透出江南才子的灵机。这日,有个长袍革履戴礼帽的年轻人,手提一只皮箱步入雅风轩,问这里收不收旧物。苏掌柜上下打量一眼来人,盯住来人提着的皮箱,问有何宝贝,拿出来瞧瞧。来人将皮箱轻放到柜台上,打开,取出一个锦盒,然后把皮箱放回到地上,开启锦盒,捧出一只五彩将军罐。

苏掌柜看到将军罐,眼睛一亮,俯首仔细端详。将军罐约四十厘米高,品相极佳,没有丝毫破损。底部大明正德年制款,周正清晰。苏掌柜一番品赏后暗喜,遇到大宝贝了,就这么高大的将军罐,他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

苏掌柜让来人开价。来人道,这只五彩将军罐是祖上传下来的,他急于留洋用钱,不得已才出手,掌柜若有意收藏,一口价,一千块大洋。苏掌柜咂舌,嫌价太高,道时下行情,最多值六百块大洋。来人口气很坚决,少一个子儿他也不出手,说着捧起将军罐,就要往锦盒内装,苏掌柜抬手按住将军罐道,价钱可以再协商,八百块大洋怎么样?来人坚持一口价,少一个子儿便走人,好玩意儿不愁买主。苏掌柜见来人没有还口的余地,轻拍了下柜台道,成交。不过,他手里没这么多现钱,要来人稍等片刻,容他筹措。

苏掌柜出去三四盏茶的工夫,匆匆而归,将一千块大洋置于来人面前。来人收起大洋,冲苏掌柜笑笑,拱手告辞。

苏掌柜如获至宝,手托水烟袋,笑吟吟地凝视着将军罐,尽情品赏。他突然眉头一皱,放下水烟袋,捧住将军罐觑目侧视几眼,瘫坐到椅子上自语,放鹰的让鹰给啄眼了,收了件赝品。

明代五彩瓷的制作,是先入窑烧制青花,出窑后再填上红、绿两色图案,二次入窑烧制,称作后填彩。由于五彩瓷是二次烧制,一些烧出青花未填彩的半成品流入到民间,过几百年后,有人填上彩入窑烧制充当真品。这只将军罐就属于此种情况,苏掌柜是从填彩上看出破绽的,填上去的彩稍微艳了点儿。

苏掌柜正在懊丧之际,一名玩童手持一封信跑进雅风轩,问谁是苏掌柜,有位先生让把这封信交给他。苏掌柜接过信,取出信笺,见上面写着有来有往,落款天津云祥斋

苏掌柜看到云祥斋三个字,脑袋地就涨大了。

苏掌柜原籍江西赣州,少时在景德镇学过制瓷,拉坯、挂彩都很在行,后来对复制古瓷发生兴趣。有一年,他偶得一对明代赏瓶,填上彩二次烧制成功,充当五彩瓷带到天津,以一千块大洋被云祥斋收购,当时可谓天价。他不便在天津久留,想日后云祥斋巩掌柜定会发现那对赏瓶青花图案完整,彩是后填上去的,就揣着这笔钱来到济南,开起古玩店。不料二十年后,云祥斋巩掌柜后人,以同样的手段给他来了个请君入瓮,所不同的是,将军罐属五彩瓷半制品,青花图案不完整,填上彩后,一般人很难鉴别出是赝品,要不是先前作过假,有所经验,填上去的彩稍艳了点儿,他也不能看出是赝品。

苏掌柜捧起将军罐欲摔,抖几抖舍不得撒开,这可是花了一千块大洋的物件,若留着准能以更高的价出手,但又不愿再做售假之人。犹豫之间,店外有个耍猴的,蓦然捶响铜锣,他一哆嗦,将军罐脱手坠地。他盯着满地摔碎的瓷片,叹一声道,碎得好,省得关不住贪心,使人上当受骗。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4年第2期

1.请简要概括苏掌柜的形象特征。

2.本文写关于苏掌柜与云祥斋的旧事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来人将皮箱轻放到柜台上,打开,取出一个锦盒,然后把皮箱放回到地上,开启锦盒,捧出一只五彩将军罐。

2他突然眉头一皱,放下水烟袋,捧住将军罐觑目侧视几眼,瘫坐到椅子上自语,放鹰的让鹰给啄眼了,收了件赝品。

4.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