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 从中唐起,现实如杜甫、韩愈等,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

从中唐起,现实如杜甫、韩愈等,其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尽管风格趣味大不相同,当时的文坛却贯穿着这一思潮脉络。连生性浪漫的杜牧,也力赞《楚骚》“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他们与封建前期门阀士族对文艺的主张、观念和理论是有差别的。钟嵘《诗品》讲“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刘勰《文心雕龙》讲“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都认为文艺是受客观事物感发触动的产品。而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白居易要回到诗歌的“六义”,都是要回到两汉的儒家经学,把文艺和伦理紧捆在一起。文艺被规定为伦理政治的使用工具,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被抛在一边。这对文艺的发展当然没有好处,迟早走向其反面。

就在这些文以载道的倡导者们身上,已经酝酿一种深刻的矛盾。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提倡儒学,企望天子圣明,自己也志得圆满,那时他们会选择兼济天下。但事实上,现实不会那么理想,皇帝并不英明,自己的仕途也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他们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也不由自主地走向反面,即“独善其身”,结果就形成了既关心政治又躲避政治的矛盾。

此外,文章和生活在中唐以后文人心中也日趋分野,一方面他们高喊周孔道统,另一方面却耽于名位、声色、财富。他们虽然标榜儒家教义,实际却沉浸在他们各自的生活爱好中。这是一种无奈的抗争。一方面,打着孔孟旗号,声称文艺为政治服务,发展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另一方面,他们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导致他们转向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并使之成为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这又为宋元词曲的出现做铺垫。如果说,在魏晋,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唐宋以后,二者则是彼此背离,分道扬镳。但是,并非宋明理学而是宋元词曲,把中国的文学趣味带进一个新的天地。这些千古名句的审美情趣完全不同盛唐,而是沿着中唐线索,走进更为细腻有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追求中。它的作者尽管仍然大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但他们的审美重点已经游离了这些。他们的时代精神已经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所以,从这一时期,最为成功的艺术作品是那些不关时事的山水画、爱情诗,而不是爱发议论的宋诗。与粗犷而不事雕琢的盛唐诗歌相比,纤细而极尽柔媚的花间词更为时下文人所心仪。

至此,在词中,中晚唐以来艺术趋向生活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种种与诗境截然不同的词境的创造,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审美音调。它使得艺术正逐步摆脱长久控制着自己的枷锁。

那么中唐艺术的内在矛盾如何解决?这需要艺术与政治的分离,走向专业细致的发展道路。与从中唐经晚唐到宋元的这种艺术发展相吻合,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这种风格韵味往往让人有欲说还休、休又欲说的愁肠百结。如果说,钟嵘《诗品》和刘勰《文心雕龙》还是与文艺理论混合在一起的美学,那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是更为纯粹更为标准的美学了。但无论多么纯粹的美学如果要完全脱离儒家思想而独立,却又是一种空中楼阁,这就是研究者需要谨慎的。只有彼此呼应协调,相互补充配合,方成为一代美学风神。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皇帝圣明,自己志得圆满,中唐这些知识分子就强调兼济天下;而当皇帝昏庸,自己仕途不顺时,他们就选择独善其身。

B.中唐以后文人心中标榜儒家教义、强调文艺为政治伦理服务的观念,后来发展成为宋代理学的文艺观,而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为宋元词曲的出现作了铺垫。

C.与盛唐诗歌相比,花间词缺乏粗犷豪放的气象,趋于细腻柔媚的风格,也更为时下那些不关心时事的文人所喜爱。

D.艺术趋向生活,需要摆脱长期控制自己的政治伦理枷锁,而与诗境不同的词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中唐起,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诗人,尽管风格趣味不同,但都在审美理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思想,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

B.魏晋时代的文艺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唐宋之后,二者彼此背离,分道扬镳;最终不是哲学而是文艺将中国文学趣味带入一个新天地。

C.宋元以来诗人更注重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不再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转而关注自我的个人生活和体验。

D.韩愈和白居易虽然主张有区别,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文艺的政治伦理功能,而摒弃了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诗人和封建前期门阀士族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诗歌为政治伦理服务,后者强调诗歌对客观事物表达感怀触动。

B.中唐之后的文人耽于名利、声色,沉浸于个人生活,过去标榜的儒家教义成为一种幌子,体现了这些文人的思想有虚伪之处。

C.所谓艺术要与政治分离,就是要求文艺去捕捉、表达和创造出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却又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和韵味。

D.作者认为,美学追求既要独立不成为儒家思想的附庸,又不能脱离儒家思想孤立存在,需要相互补充,才会体现美的神髓。

 

1.C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也更为时下那些不关心时事的文人所喜爱”曲解文意,文中表述是“花间词更为时下文人所心仪”。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也更为时下那些不关心时事的文人所喜爱”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C项,“不再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说法不当,原文是“它的作者尽管仍然大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说明这些诗人仍有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C项,“不再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说法不当,原文是“它的作者尽管仍然大做治国平天下的美梦”,说明这些诗人仍有治国平天下的梦想。选项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B项,“体现了这些文人的思想有虚伪之处”错误,原文表述是“这是一种无奈的抗争”“他们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导致他们转向对个人审美趣味的研磨打造并使之成为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表明审美情趣的转移是他们躲避现实的苦闷的方式,不能说明他们思想虚伪。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B项,“体现了这些文人的思想有虚伪之处”错误曲解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还有人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拜的英雄是谁。”

请在全面理解上述材料内容的基础上,选好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_______,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

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                         适:到、往

B.子之骄气与多欲                 去:除去、除掉

C.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淫:放纵,沉溺

D.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         玄孙:曾孙的儿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将隐矣,我著书     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B.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     今君亡赵走燕

C.老莱子亦楚人           其闻道固先乎吾

D.假仕汉孝文帝           以勇气闻诸侯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由此可见,道家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远离现实生活而选择归隐。

B.孔子认为,会跑的兽可织网捕获它,会游的鱼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像龙那样的老子,孔子认为他非常虚无,太过超脱。对此,孔子是鄙视的。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翻译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老子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题。

萝卜花

丁立梅

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极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

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在她的手边。

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赏析下面这两句话中的加横线词语。

(1)她卖的小炒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2)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在她的手边。

2.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试分析其作用。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以“萝卜花”为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下图是土耳其摄影师奥斯曼·萨厄尔在陷入战乱的叙利亚拍摄的一张照片,当他举起相机时,这个4岁的孩子竟然误把相机看作武器,跪下来并举起双臂投降。请用简短的语言揭示照片的内涵。 (不超过6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