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1936年8月,24岁的吴健雄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1936年8月,24岁的吴健雄到达美国加州旧金山时,她对这个国家只有一些耳闻的印象,她的老师胡适、顾静薇曾经在美国念过书,在书报杂志上,她也知道了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就像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她的印象是良好的。聪慧过人,对物理科学发展有着极佳眼界,又具强烈成就动机的吴健雄,很快就发现她所在的柏克莱物理系具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探索科学知识之地。

吴健雄由于物理才分本就不凡,加上以前在上海的中研院物理所做过 X光晶体衍射实验,对于需要相当经验才做得好的物理实验,可说已有一些根基。 因此,当时在柏克莱放射实验室任主持人的大科学家劳伦斯,一开始就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老师,而实际上指导吴健雄做实验的,是一位20年代跟随大科学家费米在罗马做出一些有名原子核实验工作的塞格瑞。 塞格瑞在物理上的早期经验和后来他在欧洲的游学研究,使他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物理学家,因此虽然一开始在柏克莱他并没有正式教席位置,薪水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付,但是却马上拥有不少的合作者。

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之时,这个科学领域正是一个灿然大起的局面,延续自这个世纪初期以来的许多进展,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 吴健雄的头一个实验工作,由劳伦斯指导,题目是探究放射性铅因产生β衰变放出电子,而激发产生出两种形态的 X光的现象。1939年1月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后,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迫不及待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工作。 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也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在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中,对吴健雄而言,可以说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这些实验虽有塞格瑞指导,但是大多数是吴健雄独立完成的,另外则是其中的一项结果,对于后来美国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关键的贡献。

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便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风格和特质,是精确而细致的,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 吴健雄是l940年得到博士学位的,她的研究论文就是前面提到的两项研究,这两项研究不但都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重要的《物理评论》期刊上,实验结果在科学上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吴健雄得了学位之后,继续在柏克莱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她的实验工作是研究铀元素的分裂产物以及一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因此经常要利用回旋加速器撞击靶后产生的中子束。那时劳伦斯为了得到支持建造回旋加速器的经费,总要强调加速器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之功用,因此也确实有一些病人在接受照射治疗。 吴健雄通常总是早上六点就去,等病人一停止治疗,她马上就开始工作。 吴健雄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工作,当时已经使她成为奥本海默等许多大科学家口中的“权威专家”,经常被请去。 在讨论会上,讲这方面的一些专题,甚至后来有人请塞格瑞去讲核分裂时,他都要向吴健雄借她演讲的资料去用。

吴健雄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但是她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出国的目的。 中日战争爆发后,她曾经想过是不是要回到中国去,后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航路邮件断绝,更使她望断乡关。也许是她的心根植于中国,有时在和外国好友谈话时,她会不自觉说起中国话来,而她浓重上海口音的英文,有时亦不易听懂,说话中也不时把“他”和“她”弄混了,不过她书写的英文,确是相当流畅典雅的。

吴健雄最出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她演讲时太过投入,居然将物理公式像中国字一般,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毫无疑问,这时吴健雄已经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一个传奇人物,当地的报纸都有专文报道,中国国内也有了她是“中国居里夫人”的说法。这时候的吴健雄,已经是科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日之星了                                       摘编自江才健《吴健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吴健雄之所以立即投身于原子核物理实验,是因为她初到美国时对这个国家有着良好的印象,加之她本人的天分,以及具有的强烈的求学动机。

B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她的科学成就使这个科学领域灿然大起,并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

C.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时,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实验工作。

D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研究的正是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对吴健雄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E.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因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精确而细致的风格和特质,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

2.吴健雄有哪些成就,使她被称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请简要分析。

3.吴健雄不但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爱国者。根据文章内容,概述吴健雄的爱国行为。

4.有人说,吴健雄能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请就主观因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DE 2.吴健雄之所以被称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是因为她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①她参与探究放射性铅因产生p衰变放出电子,而激发产生出两种形态的X光的现象的实验;②她独立完成了大多数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的一系列实验,并且其中的一项成果,对于后来美国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提供了关键的贡献;③这两项研究不但都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重要的《物理评论》期刊上,实验结果在科学上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④研究铀元素的分裂产物以及一 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答对 三点给满分) 3.①在取得重要成就后,她没有忘记要回到祖国;②在与外国好友交谈时,不自觉地说起中国话,③在一次演讲时,写物理公式像写中国字,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 4.观点:她的个人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她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①吴健雄本身就有很好的物理研究的天赋和基础,个人又非常勤奋努力。②她具有精确而细致的科研风格和特质。(答题时,必须有个观点句,分析部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开始原子核物理实验是她到 美国两年之后;B 项吴健雄开始其原子核物理实验,和“使这个科学领域灿然大起”及“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没有因果关系;C项应是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 正式公开之后,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才都迫不及待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工作。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C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科研成果和作用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被称为“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科研成果和作用的角度进行概括。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回到祖国”“说中国话”“写物理公式像写中国字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吴健雄的爱国行为”,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回到祖国”“说中国话”“写物理公式像写中国字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的角度进行概括。 4.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她的个人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她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她的个人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她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安妮和母牛

[丹麦]约翰内斯-威廉•杨森

在瓦布森举办的定期市集也有牛市。那儿有个老妇也牵着一头母牛站在那儿。但她和母牛之间总保持着一段距离不知是客气还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了怕被阳光照射她的头巾拉得很低遮住了额头。她一直默默地站在那儿编织着袜子。这只袜子快打好了下面都卷了起来。她的衣服款式看来已很古老了可是倒很干净。下面穿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有染过的那股臭味。腰间系着用褐色丝线编的三角肚兜在凹入的小腹上打了一个结。头巾都褪色了褶痕很深显然收藏许久没用了。木鞋的底也磨损了但皮面仍抹着鞋油。一双干瘪的老手,勤快地动着四根棒针。灰白的头发上还插着一根多余的捧针她一面倾听着市集传来的音乐一面看着从她面前走过的人潮和正在交易的牛只。四周十分嘈杂喧闹。而她只是默默地站在阳光下编织着她的袜子。

母牛走来把鼻子挨在她的手肘边牛肚松垮地垂着脚向外侧张开正在反刍。 这头牛虽然老了可是毛色仍很光鲜想来照顾得很妥善称得上是一头很好的母牛。只有臀部到脊背的地方瘦得露骨。除了这个缺点这头母牛可以说是很漂亮的。它就像其他的母牛一样经历过各种生活如果比做人的话该是历经世事了。生了小牛既不怎么看护也不舐舔小牛只是忠实地吃着饲草再流出牛奶来。母牛现在在这儿就像在任何地方一样一面熟练地反刍食物一面用尾巴赶着苍蝇。 绑牛的细绳是很小心地系在牛角上的细绳松软地垂了下来因此母牛就不至于在回间乱跑也不至于独自跑到其他的地方去。

牛的笼头不但老旧而且也被磨损成了圆形的。鼻栓也没有了好在母牛十分温驯也无此需要。牛绳倒早换了一根新的平常吃草用的那根牛绳不但陈旧还有好几节是连接起来的。安妮婆婆注意到了这点她希望今天母牛扮得漂亮些那条旧牛绳是有损观瞻的。

这头母牛是很适宜屠宰用的所以很快就有人走过来细细端详着它。他用指尖仔细压在牛背的皮肤上当他在牛身边这么做的时候母牛只是后退了一点并未生气。

“老婆婆这头牛你要卖多少钱啊?”这人把两道锐利的目光从牛的身上移到安妮的身上。

安妮的手仍忙着织袜子一面答道“这头牛并不是要卖的!”

她很慎重地结束了谈话用一只手擦擦鼻子的下方好像她正忙不愿被人打扰。

那人虽然走开了可是一路走还禁不住频频回头目不转睛地看着那条母牛。

接着又来了一个身材魁梧、胡须干净的屠夫。他先用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大的手摸了摸牛的背筋。

“这头牛要多少钱?”

安妮婆婆斜眼看着母牛。母牛孩子气地眨着眼看着眼前的藤杖。接着就别过头好像在远方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

“这头牛不卖的!”

屠夫染着血的风衣下摆在风中吹着听了这话转身就走了。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买主来了安妮婆婆摇摇头。

“这头牛是不卖的!”

如此一一 拒绝了好几个买主之后安妮婆婆的名声也不胫而走。方才要买母牛的人其中有一个又折了回来向安妮婆婆提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这使安妮婆婆有些窘迫不安不过她还是说不卖就是不卖。

“哦?难道你已经卖给了别人了?” 

“怎么会!”

“真是这样可把我搞糊涂了老婆婆那么你又为什么站在这儿展示你的母牛呢?”

安妮虽然低着头可是仍然一个劲地织着袜子。

“喂!你干吗要和母牛站在这里啊?”这人似被侮辱了“这可真是你的牛吗?”

当然! 这还用问吗?这头牛百分之百是属于安妮的。她把这头牛从小抚养大。她对这人说这牛的确是她的。 她想她该再说些什么好让对方息怒。可是对方却没有给她开口的机会。

“你就是要玩弄人才站在这里吗?”

怎么这么说呢?安妮悲伤得再也说不下去了。她真慌了手只有不停地织下去。她不知该把视线落在什么地方才好她着实很困惑。那个人正气冲冲地逼着她问道“是吧? 你是专为侮辱人才到这市集里来的吧?”

这时安妮放下了手上正在织着的袜子解开栓牛的绳子准备牵牛回去。她诚挚哀求的眼光向着那人望去。

“这是头十分孤独的母牛!”她完全能信任眼前这个男人说出了心底的话“它观在实在是太孤单了。我和这头牛住在一户小农家里。 谈到牛就仅有这一头再也没有别的牛了。我一直过着孤孤单单、离群索居的生活所以就想带它到市集来也好有其他的牛作伴我也希望它能快活些。 真的我真的是这么想的。我想我这么做也不可能让别人惹上麻频所以我就这么做了。我虽然到这儿来了但不是来卖牛的。就是这样现在就让我回去了好吧! 抱歉了再见谢谢你!”

(易安兰译,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擅长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物和事物以及人物、动物的动作行为如写安妮的穿着和她织袜子写母牛的外表和它的反刍等给人特别真实感觉。

B.安妮的衣服款式很古老头巾褪了色木鞋底磨损了但衣服干净木鞋还抹了油,这些细节描写表明安妮很有自尊心。

C.文中多次写安妮织袜子都是为了表明安妮来到市集并不是为了卖牛所以无事可干用织袜子来打发时间。

D.买牛的人因为想买安妮的牛安妮却不打算卖而生气认为安妮是在耍弄大家,安妮也因此而心怀歉意。

E.安妮可怜母牛的孤独带它到牛市上来让它有其他的牛作伴表现了安妮对动物的爱心令人为之感动。

2.安妮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本文写了安妮和她的牛的故事作者主要是要写牛还是写安妮? 或者二者不分主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文中的母牛对安妮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写母牛对安妮的感情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原文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瑜从容淡定建立不朽功业的两句是:“                 

                    。”

(3)《琵琶行》中“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善于写愁,其中以水喻愁的句子是“                     

                  ”。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6)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7)寒衣处处催刀尺,                           。《秋兴八首(其一)》

(8)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其三)》

(9)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10)                        无以至千里。《劝学》

(11)                        ,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12)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

塞下感怀

朱庆余

塞下闲为客,乡心岂易安。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竟日风沙急,临秋草木残。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2.颈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选项中,哪个选项加横线词与例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 (     )

例句:道之不传也久矣!

A.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B.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

D.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2.下列选项中,哪组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①犹且从师而问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①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①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②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讲了很多从师学习的道理,强调从师之道,要有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他连用三个对比来批判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择师教子句读,而有惑却耻学于师,作者认为这种小学大遗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D.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所以以从师学习为耻辱,其思想根源就是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风气。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档”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                              

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 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1.下列对于“古城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旧的文化遗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拆旧;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因而仿古

B.改造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C.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无情摧毁传统民居,然后仿建出所谓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会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D. “拆旧”与“仿古”,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学者的统计,全国至少有30座城市想用巨资重建古城,例如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还有山东聊城古城改造等等。      

B.古城重建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成百上千亿元投资,又涉及百姓搬迁和文物保护诸多问题,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

C一些古城重建项目表面打着文化旗号,背后却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缺乏文化之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D中国已进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对城市改造不十分敏感的人,面对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会有担忧

B.丢失文化之魂的“古城热”,最终不仅会沦为世人笑柄,更会成为政绩泡沫,造成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

C.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可能为人民带来福祉,但更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                                                        

D.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真心热爱,需要有历史的基因与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