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今人常...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周瑜从容淡定建立不朽功业的两句是:“                 

                    。”

(3)《琵琶行》中“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善于写愁,其中以水喻愁的句子是“                     

                  ”。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6)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7)寒衣处处催刀尺,                           。《秋兴八首(其一)》

(8)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其三)》

(9)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10)                        无以至千里。《劝学》

(11)                        ,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12)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砯崖转石万壑雷 (7)白帝城高急暮砧 (8)环珮空归夜月魂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0)故不积跬步 (11)门前冷落鞍马稀 (12)回首向来萧瑟处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不要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从容淡定建立不朽功业”“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以水喻愁”,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樯橹”“砯”“砧”“跬”“彘”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

塞下感怀

朱庆余

塞下闲为客,乡心岂易安。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竟日风沙急,临秋草木残。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2.颈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选项中,哪个选项加横线词与例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 (     )

例句:道之不传也久矣!

A.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B.五亩之宅,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远矣

D.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

2.下列选项中,哪组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      )

A.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B.①犹且从师而问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

C.①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①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②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讲了很多从师学习的道理,强调从师之道,要有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他连用三个对比来批判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择师教子句读,而有惑却耻学于师,作者认为这种小学大遗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D.作者认为士大夫之所以以从师学习为耻辱,其思想根源就是当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风气。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档”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                              

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 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1.下列对于“古城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旧的文化遗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拆旧;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因而仿古

B.改造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C.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无情摧毁传统民居,然后仿建出所谓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会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D. “拆旧”与“仿古”,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学者的统计,全国至少有30座城市想用巨资重建古城,例如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还有山东聊城古城改造等等。      

B.古城重建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成百上千亿元投资,又涉及百姓搬迁和文物保护诸多问题,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

C一些古城重建项目表面打着文化旗号,背后却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缺乏文化之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D中国已进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对城市改造不十分敏感的人,面对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会有担忧

B.丢失文化之魂的“古城热”,最终不仅会沦为世人笑柄,更会成为政绩泡沫,造成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

C.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可能为人民带来福祉,但更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                                                        

D.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真心热爱,需要有历史的基因与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欣赏下面这幅漫画,拟写标题并指出漫画寓意。

满分5 manfen5.com

 

(1)请为漫画拟标题。(不超过10个字,不能用“无题”)

(2)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3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