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盐 荒 周西海 刘二婶看见村长的那副笑脸,听村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盐    荒

周西海

刘二婶看见村长的那副笑脸,听村长说话的语气,不由得心里一咯噔,村长家里也只有三口人,买了那么多盐,还说“省得没了”。刘二婶心里暗想,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村长咋不言一声呢?啊,准是上边叫保密咧!刘二婶发慌了,饭也没心思吃了,回到家里,掂着个竹篮子,匆匆就向村上百货店里跑去。

盐7角钱一袋儿。一斤重的包装,刘二婶买了20袋儿。一路上,不少人问她,买恁多盐做啥?刘二婶也是嘿嘿一笑,重复着村长的话说:“留着吃呗,省得没了。”

啊!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刘二婶的娘家侄,可是县上的官呀!保准她得到盐要涨价的“情报”了。于是,见到刘二婶买盐的人,也就赶忙到百货店里买盐。

水不可断,盐不可缺。家家粮满囤,总不能一天三餐吃淡饭吧。买,快积蓄一些盐吧,要断了盐路,说不定要比油价还高咧!一传十,十传百,刹那间传遍了全村;提篮的、端盆的、拿布袋、掂篓的,男男女女,快步小跑地都往百货店里奔。东来西往的行路人,看到人都在排队买盐,浑浑噩噩地也随在人群里排队。

一个乡村小店,每次也不过进百十袋儿盐。破天荒的购盐热,店老板心里嘀咕起来:盐成了热门的香甜货,必有其因,嗯,这会儿的人耳朵长、消息灵,盐一定要涨价了。仅仅库存百十袋儿盐,7角一袋儿卖掉,说不定连本加利也进不到货了。于是,店老板就宣布:一袋儿盐8角,每人限购两袋。

咋样?买盐人相互传递着惊诧的目光,相信了他们的判断。议论纷纷:盐要紧张了!盐要涨价了!盐咋会紧缺呢?准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了。碘盐碘盐,盐里含着“碘”呢,保准是提炼“非典”的药物了。啊!…

买盐的人越来越多,8角钱一袋儿也不嫌贵,两袋儿盐拿到手里,转到后边又随在队尾。店老板做梦也想不到有这么好的生意,急忙派人开着三轮,到镇批发部里拉盐。

盐拉回来了,拉回了1000袋儿。店老板一看发票还是原价,哈!批发部还在鼓里闷着呢,趁他们还没睡醒,拉!店老板又让三轮车出动了。接着,又向购盐人下了第二道通牒:每袋1元钱,敞开供应。

这天,家家户户的电话忙起来,通知闺女的,喊姐叫妹的,七婶子八大姨地相互传递信息:快买盐吧!盐要限量了!盐要运到外国去了!盐要弄去做“非典”的药了!……亲戚传给亲戚,亲戚的亲戚又传给亲戚的亲戚。就这样,村村人心惶惶,刮起了一阵购盐风。

第二天,乡镇批发部的门前排满了拉盐的车队。批发部里的经理也糊涂了,没接到盐要调价的通知呀?更没听说盐要断缺、限量呀?嗯,没风不起浪咧,兴许是哪个当官的嘴漏了风。库存的盐按原价销掉,涨了价定要亏本呢!提价,批发价8角钱一袋儿。

乡巴佬生来怪,越贵越要买。没出三日,全县闹起了盐荒。少者一家购了几十袋儿,多者上百袋儿。最后零售价高达2元钱一袋儿,竟有人照买不误。

县政府下了通告:食盐断缺,纯属谣言;满足供应,原价销售;抬高盐价,严肃处理!

风平浪静了。

大小商店里盐堆如山,家家户户,备足了数年食盐存量。仍是7角钱一袋儿,却没人过问了。

村长挠起了头皮,他是在盐价高峰时期,在老婆的吵骂声中,2元钱一袋儿购了20袋儿,白白扔掉了26元钱。懊丧地叫骂道:“哪个龟孙子放了个臭屁,把老百姓都呛迷糊了?!”

刘二婶悄声地说:“忘了,屁是你放咧!”

村长发愣了。

刘二婶把前几日在门外吃饭时的问话重述了一遍。

村长嗨了一声,苦苦地说:“二婶,那不过是句戏言,俺背的是半袋子尿素呀!”

1.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二婶得知“盐要紧缺了,盐要涨价了”的“消息”后着急、慌张的心理。

B.因为村长的故作神秘,刘二婶才从中发现了“真相”,刘二婶在对外传播消息时也故意采用了这一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恐慌。

C.店老板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反面形象,他明知并无“盐荒”一事,却还是利用提价、限量和囤货等种种手段来牟取非法利益。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幽默风趣,“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提炼‘非典’的药物”等看似一本正经的话语,读来却让人忍俊不禁。

E.小说虚构了一个发生在偏僻乡村里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生动,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思。

2.小说中的“乡亲们”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盐荒”为题目,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4.你怎样看待小村的这一“盐荒”现象?请结合作品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1.AD(选A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 2.①盲从他人,没有主见,听到村长的一句玩笑话就当真,迷信别人有内部消息。②愚昧落后,毫无科学常识。认为碘盐能提炼治“非典”的药物。③追风做事,不顾后果。即使是盐涨价到2元也不嫌贵,照买不误,家家储存。 3.①“盐荒”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小说主要情节均围绕“盐荒”展开,内容更为紧凑集中。② 围绕“盐荒”,展示了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跟风盲从,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生动③ “盐荒”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更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①“盐荒”并不是真正的缺盐,而是人们内心恐慌的一种外在体现。 ②“盐荒”源于人们对物资匮乏的深刻印象和乡村消息的闭塞,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盲从他人的内在意识。③“盐荒”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对人心的稳定造成冲击,如不及时终止,(可能)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④要想彻底杜绝再发生“盐荒”之类的现象,就需要社会共同努力,信息公开,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需要公民有分辨意识,遇事有主见,不盲从。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B项“故意采用了这一方法”分析错误,刘二婶对此信以为真。C项“明知”分析不当。E项“情节荒诞离奇”不恰当,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且将来还会出现。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AD该项涉及对文本内容主旨的辨别,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别其正误。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新意,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文章更充实。本文对群众形象的塑造抓住其心理描写。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小说标题艺术的探究题。答案并不唯一,但要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理有据。一般的答题模式是:这个题目的优点(是否有助于突出XX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此题在分析时针对不同的题目各自写出其妙处,言之成理即可。 4.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的步骤是首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基本思路(1)尊重文本,紧扣文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此外,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常常表现为普遍的认知规律。还有就是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式的探讨。“你读完本文后有怎样的感悟”,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随便说,尤其是作为高考卷中的探究题。基于此,本题题干中有“用两个词语概括,并分别加以简要说明”的规定与限制。(2)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向文外延伸时,要有理、有据、有节,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本题参考答案是: 2.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作答探究性阅读题,就像在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行文结构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总结观点”的思路。其中“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及意图、考生的多元解读等连缀起来(可用“首先”“其次”“最后”等标明脉络)。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引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应力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会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间有限,也不允许长篇大论。所以,组织答案必须简洁明了,点中要害。做此题一定要立足文本抓住面对盐荒人们的表现来深层挖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提高君子学识修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乐声,其中分别描摹“大弦”“小弦”弹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并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诗的颔联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表达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少为县亭长,后率宾客入下江兵中为校尉,数从光武征战,诸将多称其勇。光武察宫忠勉少言,甚亲信之。及至河北,以为偏将军,从破群贼,数陷陈却敌。

十一年,将兵至中卢,屯骆越。是时,公孙述将田戎、任满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相距于荆门,彭等战数不利,越人谋畔从蜀。宫兵少,力不能制。会属县送委输车数百乘至,宫夜使锯断城门限,令车声回转出入至旦。越人候伺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相告以汉兵大至。其渠帅乃奉酒以劳军营,宫击牛酾酒,飨慰之,越人由是遂安。

宫与岑彭等破荆门,别至垂鹊山,通道出秭归,至江州。岑彭下巴郡,使宫将降卒五万,从涪水上平曲。公孙述将延岑盛兵于沈水,时宫众多食少,转输不至,而降者皆欲散畔,郡邑复更保聚,观望成败。宫欲引还,恐为所反,会帝遣谒者将兵诣岑彭,有马七百匹,宫矫制取以自益晨夜进兵多张旗帜登山鼓噪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岑不意汉军卒至,登山望之,大震恐。宫因从击,大破之。敌斩首溺死者万余人,水为之浊流。遂乘胜追北,降者以十万数。

十三年,拜宫为广汉太守,增食邑,更封酂侯。十九年,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自称将军。于是遣宫将北军及黎阳营数千人围之。贼谷食多,数攻不下,士卒死伤。帝召公卿诸侯王问方略,皆曰“宜重其购赏”。时,显宗为东海王,独对曰:“妖巫相劫,势无久立,其中必有悔欲亡者。但外围急,不得走耳。宜小缓,令得逃亡,逃亡则一亭长足以禽矣。”帝然之,即敕宫彻围缓贼,贼众分散,遂斩臣、镇等。宫还,迁城门校尉,复转左中郎将。击武溪贼,至江陵,降之。

宫永平元年卒,谥曰愍侯。子信嗣。信卒,子震嗣。震卒,子松嗣。永宁元年,邓太后诏封松弟由为郎陵侯。                                                              (《后汉书·列传第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破群贼,数陷陈却敌           陷陈:攻入阵营

B.帝召公卿诸侯王问方略           方略:策略方法

C.岑不意汉军卒至,登山望之       不意:没有料到

D.帝然之,即敕宫彻围缓         彻围:彻底围困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宫矫制取/以自益晨/夜进兵/多张旗帜/登山鼓噪/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

B.宫矫制取以自益/晨夜进兵/多张旗帜/登山鼓噪/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

C.宫矫制取/以自益晨/夜进兵/多张旗帜登山/鼓噪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

D.宫矫制取以自益/晨夜进兵/多张旗帜登山/鼓噪右步左骑/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

3.下列对文中以及课本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本文的“宫还,迁城门校尉”;也指贬谪,放逐,如《琵琶行》中的“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文中“谥曰愍侯”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C.《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由南朝宋代的范晔主持编写。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并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D.《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其中《易》已失传,其余五部合称为“五经”;《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宫忠心勇敢。臧宫多次跟随光武帝征战,将领们多称赞他勇敢,武帝看他忠诚勤勉也不多说话,很是亲近信任他。 

B臧宫很有谋略。与越人交战时,臧宫夜间派人锯断城门门槛,让车子发出响声往返出入城门一直到天亮,以此迷惑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C臧宫冷静机智。与公孙述的部将岑彭交战时,臧宫军粮匮乏,归降的士卒又想逃亡反叛,形势极为不利,臧宫冷静地抓住时机,假托圣旨补充自己,最终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D.臧宫深受倚重,福泽后代。臧宫去世后,他的爵位一直由子孙相继承继。邓太后更下诏封臧宫的重孙臧由为郎陵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渠帅乃奉酒以劳军营。宫击牛酾酒,飨慰之,越人由是遂安。

(2)敌斩首溺死者万余人,水为之浊流。遂乘胜追北,降者以十万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唐宋八大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呢?这就必然要谈到他们对古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了。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散文同诗歌一样,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先秦时代的史书,本身就是生动的历史散文;而诸子百家的著作,其中不少篇章堪称优秀的论说文。到了汉代,政论和史论成为散文中的热门体裁,贾谊、晁错等人在这方面贡献良多。而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更是开创了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创作传统,构建出了最出色的传记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代替散文,逐渐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对偶的工切、用典的巧妙,在艺术形式上堪称精美,也涌现出不少佳作,但一些作家过分追求辞藻的富丽,使骈文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出于对文风浮靡绮丽的反感,从唐代前期开始,陈子昂、萧颖士等一批有识之士相继起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明显成效。“安史之乱”后,与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相伴随,韩愈和柳宗元顺应时代要求,倡导了文学领域的革新,也就是著名的中唐古文运动。他们主张用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取代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由于这种文体时代较古,就被称为“古文”。韩、柳不仅提出一系列鲜明的古文创作主张,更以其为数众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古文作品享誉士林。在他们周围,团结了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等一批古文作家。但是古文兴盛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韩、柳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只知尽力模仿韩愈奇崛的文风,而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到了晚唐,骈文复炽,古文运动的任务没有彻底完成。

中唐古文运动的历史任务,到了北宋欧阳修出现方才得以完成。宋代朝廷对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为古文的重新繁荣提供了契机。宋初即出现了柳开、王禹偁等提倡古文的作家,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雕章琢句的“西昆体”时文。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这种文风,可矫枉过正,使文坛兴起了一种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欧阳修扭转了古文创作中的这种不良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欧阳修明智地抛弃了韩文“怪怪奇奇”的一面,继承了其平易的风格。在不断提高古文写作技巧的同时,他还尽力从多方面保证古文在文坛的主导地位。他发现了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古文创作人才,并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由于后继有人,宋代便没有出现唐代那样骈文复炽的情况。在欧阳修的后辈里,苏轼是最杰出的一位。他早年的应试文章已让人刮目相看,后期历经磨难,更是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四人,成就虽不及苏轼,但同样曾受过欧阳修的帮助,是北宋古文创作的中坚力量。正因为欧阳修等人实际上完成了中唐那一场古文运动没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欧阳修所领导的古文运动被有的学者称为“新古文运动”。

由此可见,唐宋八大家是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而从散文史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因此将唐宋八大家视为一个整体,应该说是与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的,故而得到公众认可。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两次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唐宋八大家对扭转不良文风、健康发展“古文”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B.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史漫长。从先秦、两汉,至唐宋经历两次古文运动后,中国古代散文达到高峰。

C.从散文史的角度看,中唐和北宋两次古文运动具有连续性,唐宋八大家是其领导者和核心人物,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

D.尽管韩愈、柳宗元在中唐倡导了古文运动,但真正完成了古文运动任务的却是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人。

2.下列对“古文运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唐古文运动伴随着思想领域兴起的儒学复兴思想而兴起,它反对形式主义严重、思想贫弱、内容空疏的骈文。

B.所谓“古文”,是一种先秦和西汉时代曾经盛行的、以单行散句为主的文体,因其时代较古被称为“古文”。

C.北宋古文运动中,欧阳修扭转了“太学体”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不良创作倾向,使宋文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D.北宋古文运动中,苏轼的成就极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古文佳作,成为最杰出的文坛领袖、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的史书和诸子著作、两汉的政论史论、司马迁的《史记》、魏晋南北朝的骈文,这些著作中均有不少佳作。

B.由于韩愈、柳宗元的后继者创作才能有限,不能自铸伟词,写出器局宏大、构思新颖的力作,导致第一次古文运动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C.宋代石介等文人极力抨击柳开、王禹偁等提倡的“西昆体”时文,但因矫枉过正,反而使文坛兴起措辞怪异、佶屈聱牙的“太学体”古文。

D.欧阳修继承了韩愈文章平易的风格,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写作技巧;同时,他还运用主考官的权力,竭尽所能地扭转考场文风,提倡古文。

 

查看答案

请以“你不用担心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