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引起人们关注。(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这是考查景物及其特征,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考查考查抒情方式,是考查表达技巧。开头两句写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第五、六两句诗人在这里进一步表现了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表现了诗人对毡炎附势的群小的憎恶,和对高洁正直的君子的赞美,以上六句是间接抒情,托物言志。最后两句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梦幻一般。绁,绳索,系牲口的缰绳,这里名词活用着动词,当用绳索捆住。绁尘,被世俗所羁绊。在陶渊明看来,青松经霜不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这是说他自已归隐之后,穷了,被歧视了,而更能显示他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又感叹自己的出仕像在梦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梦幻间”,即生活在没有真实的价值观时代,所以会为世俗所束缚。诗人这时如梦初醒,说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高洁挺拔,卓然独立,而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直抒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B.齐桓得管仲而                        霸:称霸

C.华                                善:好,对

D.而憎从事                            疾:痛恨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感恋弥至,遂成疾                  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B.士有名,不虚然哉                  二虫又何知

C.常望内转,朝廷无援                夫列子御而行,泠然善也

D.后卒家                            州司临门,急星火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比齐桓公差了很多,从他们功业的成败即可看出。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学虚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含了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种权利。虚构可以体现为想象,也可以体现为叙事,而这个叙事常常包含着文学家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需要一批作家来对生活“说三道四”?这至少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可能不为我们所知。如果我们知道了一切,文学就没有多少意义了。作家和艺术家是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能够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他们说出了特别的感想。每个人其实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世界对话,而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一个特权,这就是虚构。通常我们都把虚构称为谎言,但是作家的虚构享受道德豁免权。所以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历史学家通常是要真实地去记录,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作家的虚构说的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这个必然,或许不一定会真的发生,但是按照这个世界的理想状态,按照一种必然性而言,应该是要发生的。这就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与虚构的问题。

作家的虚构通常是有一种真实感的。文学中的很多景象我们会感到真实,我们用感官经验给予证实。文学描写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描写一个街道,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描写两个人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用耳朵、眼睛察觉到这是真的。可能还有另外一些真实感,它有更内在的逻辑,比如说神话,比如说一些非常浪漫的故事,比如说孙悟空、猪八戒,我们从未见过,但是我们仍然产生了真实感。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因此,即使是神话、即使是夸张、即使是象征,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仍然有一种真实感。对于文学家而言,虚构是一个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世界,有时还会解决另一些问题,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因为失恋曾经企图自杀。这部作品的出现表明,歌德的文学虚构不仅使这个世界多了一部名著,同时歌德也通过这个虚构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

但是,对于文学而言,虚构还必须诉诸第二个环节,就是叙述语言,想象不能够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叙事,就是把事情述说出来。但是,一个事件的开端、结尾和事件发展的进程,很多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作家进行他的叙述时,会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有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非常一致的。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还没有结束我们都不约而同站起来往外走。这说明我们基本上对电影中的事件应该结束在什么地方有一个共识。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曾经很俏皮地说,多数小说结束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婚礼上的鞭炮声中,一个是把棺材钉上的时候。恋爱而至结婚,或者,一个人死去了,这通常是结束事件的基本方式。但是,某些独具慧眼的作家可能对于事件会有独到的看法———有时他会观察到事件还没完,或者他会观察到事件更早就已结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体现在叙事之中。

(摘编自南帆《文学:虚构与真实》)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真实感的一项是(   )

A.李白是运用夸张修辞的高手,其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及“白发三千丈”就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感,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B.卡夫卡《变形记》写格里高里因劳累过度变成一只甲虫遭家人厌弃,最后绝食而死,其象征手法及细节描写,让读者产生了一种荒诞性的真实感。

C.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修筑长城,死后埋骨长城墙下,她万里寻夫,哭倒长城;故事流传至今,人们读之依然有真实感。

D.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血淋淋的场面或一道亮丽的街景,或听到两个人的对话,我们可以用眼睛、耳朵察觉到这是真的,从而产生一种真实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对话,作为有着特殊艺术敏感力的作家,与世界的对话享有着一个运用虚构的特权。

B.虚构是文学家的一种权利,作家的虚构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历史学家说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作家的作品则主要写的是不曾发生的事情。

C.文学中的神话故事,虽然我们未曾亲见亲历,但是我们仍然会产生真实感,这是因为这些内容某种程度上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发生了契合。

D.文学虚构不能悬空地停留在脑子里面,而是必须通过语言叙事凝聚起来,也就是通过叙述语言把事情述说出来,这是虚构的第二个环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的一些过程和内容不为我们所知,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文学加以了解,需要一批作家对生活进行评点,这也正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B.文学虚构通常有一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既可以是现实的,通过我们的五官感知,也可以是浪漫的,我们未曾见过,但有其内在的逻辑。

C.虚构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谎言,却是作家的一个特权,作家用虚构的方式与世界进行一些独特的对话,有的还可以用虚构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D.一个事件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很多时候我们和作家的理解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作家独具慧眼,其作品往往让我们感到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旅行有两种:一种是只想着直达目的地,一种是把心投入沿途的风景。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800字左右;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欣赏中国戏曲之美

季国平

俗话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唱戏与看戏当场互动的重要性于此可见。在巴黎,法国观众不了解中国戏曲,看昆曲《白蛇传》时如同观赏歌剧般正襟危坐,“疯子”没有遇上“傻子”,剧场气氛有点冷清。而在慕尼黑,我们建议德国观众观看中国戏曲时可以像观看足球比赛一样,随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结果是,台上的“疯子”遭遇了台下的“傻子”,那天剧场效果的火爆不亚于国内。两场演出效果反差之大,主要就在于如何认识戏曲之美和如何进行戏曲审美。

如果对戏曲的审美特性不了解、不熟悉,自然就不知道戏曲美在哪里,好在何处。显然,戏曲欣赏的要义正在于理解戏曲独特的表现方式,懂得戏曲的审美风范,知道看戏曲与看话剧、歌剧、音乐剧的差异所在。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吃的是麦当劳,看的是外国大片,离戏曲艺术已经太远了,误解便由此而来,不少人误以为戏曲落后于西方舞台艺术,甚至一些戏剧名家也抱有这样的偏见。

事实上,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人的审美家园。黑格尔说:“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已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中华文化是戏曲审美风范的文化基因,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失落、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是造成今天戏曲艺术边缘化的根本原因。与我们的自我矮化和偏见形成反差的是外国同行对戏曲的喜爱和推崇。

戏剧家们在谈及他们的创作时,喜欢谈戏剧观念,谈艺术追求,等等,但忽略了戏曲不同于话剧、歌剧、音乐剧的独特性,忽略了戏曲独有的表现方式、审美风范和艺术魅力。他们可能会说,戏曲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嘛,其实,很多人对这句话也只是一知半解,殊不知,戏曲的歌舞是已经戏曲化、程式化、剧种化了的歌舞,是符合戏曲美学原则、化为戏曲表现手段的歌舞,而不是一般歌舞的简单叠加和拼凑。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新创剧目,不仅泛用歌舞,手段和风格趋同,而且盲目融入或简单搬用其他舞台艺术(包括国外的),丢失了戏曲自己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戏曲以及剧种的个性。我们要认真总结在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中,戏曲演绎世界的独特的美学原则和赋予戏曲演出个性、艺术特色的内在规制。我们重拾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重新发现、重新阐释、系统总结深厚博大的戏曲美学体系,对于引领当代戏剧家的戏曲创作,引领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发现和欣赏戏曲之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常常讲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唯中国戏曲艺术流传千年,仍然活跃在当代舞台,善于传承也善于发展,既古老而又现代,这正是中国戏曲的伟大之处。戏曲的美学体系是丰富的,同时又是发展的,戏曲在当下健康发展的艺术实践,是彰显戏曲审美风范的重要方面。有了戏曲在当代积极健康的传承发展,我们还需要培养和引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跨越戏曲审美的门槛,回归演员和观众的密切联系。有了戏曲艺术的新发展和新知音,戏曲的审美家园必定风光无限!

(选自201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第三段中“自我矮化”和“偏见”在文中的含义。

3.对于如何让观众发现和欣赏中国戏曲之美,文章提出怎样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壶中日月

陆文夫

①我小时候便能饮酒,所谓小时候大约是十二、三岁,这事恐怕也是环境造成的。

②在故乡,在种旱谷的地方,每个村庄上都有一二酒坊。这种酒坊不是常年生产,而是一年一次。冬天是淌酒的季节,平日冷落破败的酒坊便热闹起来,火光熊熊,烟雾缭绕,热气腾腾,成了大人们的聚会之处,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可以大模大样地品酒,孩子们没有资格,便捧着小手到淌酒口偷饮几许。那酒称之为原泡,微温,醇和,孩子醉倒在酒缸边上的事儿常有。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只是没有醉倒过。孩子们还偷酒喝,大人们嗜酒那就更不待说。凡有婚丧喜庆,便要开怀畅饮,文雅一点用酒杯,一般的农家都用饭碗。酒坛子放在桌子的边上,内中插着一个竹制的长柄酒端。

③我的父亲不禁止我喝酒,但也不赞成我喝酒,他教导我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做点事情,需有四戒,戒烟(鸦片烟),戒赌,戒嫖,戒酒。四者湎其一,定无出息。我小时候总想有点出息,所以再也不喝酒了。参加工作以后逢场作戏,偶尔也喝它几斤黄酒,但平时是决不喝酒的。

④不期到了二十九岁,又躬逢反右派斗争,批判、检查,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知道与世长辞是个什么味道,却深深体会世界离我而去是个什么滋味。一九五七年的国庆节不能回家,大街上充满了节日的气氛,斗室里却死一般的沉寂。一时间百感交集:算啦,反正也没有什么出息了,不如买点酒来喝喝吧。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⑤小时候喝酒是闹着玩儿的,这时候喝酒却应了古语,是为了浇愁。借酒浇愁愁更愁,这话也不尽然,要不然,那又何必去饮它呢?借酒浇愁愁将息,痛饮小醉,泪两行,长叹息,昏昏然,茫茫然,往事如烟,飘忽不定,若隐若现。世间事,人负我,我负人,何必何必!三杯两盏六十四度,却也能敌那晚来风急。

⑥一个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愁要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多得恰似一江春水,那也就见愁不愁,任其自流了。饮酒到了第二阶段,我是为了解乏的。喝了酒以后再进车间,便添了几分精神,而且混身暖和,虽然有点晕晕乎乎,但此种晕乎是酒意而非睡意;眼睛有点朦胧,但是眼皮上没有系石头。耳朵特别尖灵,听得出车床的响声,听得出走刀行到哪里。二两五白酒能熬过漫漫长夜,迎来晨光曦微。苏州人称二两五一瓶的白酒叫小炮仗,多谢小炮仗,轰然一响,才使我没有倒在车床的边上。

⑦饮酒到了第三阶段,便会产生混合效应,全方位,多功能:解忧、助兴、驱眠、催眠、解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今日天气大好,久雨放晴,草塘水满,彩蝶纷纷,如此良辰美景岂能无酒?今日阴云四合,风急雨冷,夜来独伴孤灯,无酒难到天明;有朋自远方来,喜出望外,痛饮;无人登门,孓然一身,该饮;今日家中菜好,无酒枉对佳肴;今日无啥可吃,菜不够,酒来凑,君子在酒不在菜也……呜呼,此时饮酒实际上已经不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饮酒。十年动乱期间,全家下放到黄海之滨,现在想起来,一切艰难困苦都已经淡泊了,留下的却是有关饮酒的回忆:

⑧那时,最大的遗憾是买不到酒,特别是好酒。为买酒曾经和店家吵过架,曾经挤掉了棉袄上的三粒纽扣。有粮食白酒已经不错了,常喝的是那种用地瓜干酿造的劣酒,俗名大头瘟,一喝头就昏。偶尔喝到一瓶优质双沟,以玉液琼浆视之,半斤下肚,神采飞扬,头不昏,脚不浮,口不渴,杜康酿的酒谁也没有喝过,大概也和双沟差不多

⑨喝不下去了,樽中有美酒,壶中无日月,时限快到了。从一九五七年喝到一九九0年,从二十九岁喝到六十二岁,整整三十三年的岁月从壶中漏掉了,酒量和年龄成反比的,二两五白酒下肚,那嘴吧和脚步便有点守不住。那天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酒友,却又喝得昏昏糊糊。记不清是喝了多少,大……大概是超过了一两五。(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作者一生中几个阶段饮酒的原因。

3.第⑧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请探究作品题目中包含的情感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