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每天...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电视剧《芈月传》自开播以来,众多粉丝每天除了关注剧情的发展,茶余饭后,也在热烈地讨论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B.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将于12月14日至15日在郑州市举行,中方希望充分发挥成员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

C.任务大厅接收到的数据显示,“悟空”的四大科学载荷探测到的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计数与地面预测计数率一致。这意味着卫星的有效载荷已开始正常工作。

D.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死后才为世人所知。他不仅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还是深入探讨人类存在问题的“荒诞派”的先驱。

 

C 【解析】 试题分析:A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应改为“自电视剧《芈月传》开播以来”。B成分残缺,发挥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机制”后加“的作用”。D语序不当,鼻祖的语义明显重于先驱,递进关系的两个分句位置应当调换。此类题要注意解题规律的总结及语感的培养。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建国家园林城市,绝不仅仅是建设部门、园林部门的事,而是与全市人民的工作生活    的大事,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目标。

②法治中国,并不仅仅是庙堂之论,而是与每个公民    。法治建设,人人受益;法如空气,须臾不可离开。

③习近平曾经明确指出,中国和尼泊尔是    的亲密友好领邦,是大小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典范。

A.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唇齿相依

B.休戚相关  唇齿相依  息息相关

C.息息相关  唇齿相依  休戚相关

D.唇齿相依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

肖莹

90年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1929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呆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聂华苓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排山倒海”地参加抗日活动。初中毕业后,她辗转来到战时陪都重庆,后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读书,并和同学王正路结了婚。

1949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段落。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那时的台湾文坛,反共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聂华苓遭遇了生命的低谷。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1934年,安格尔创办面对美国年轻作家的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并将它打造为全美最有声望的写作工作坊。

1964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1971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至此才真正结束,而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成了她后半生的生活重心。

一次泛舟爱荷华河的时候,安格尔提起退休的打算,聂华苓突然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你这个想法有点疯狂!”安格尔说。“你试试吧!”面对聂华苓的坚持,两人又聊了许久,安格尔最终承认:“倒是个有趣的想法。”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是半个学年,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1988年,聂华苓和安格尔退休。1991年,他们获得波兰政府文化部颁发的国际文化奖。那年3月,他们兴冲冲地准备去领奖,可安格尔倒在了芝加哥机场,再没有回来。

没有安格尔的日子,聂华苓不再参加国际写作计划的活动,但仍会将到访的中国作家请到红楼喝茶,或到外面共进晚餐,与他们聊文学、中国,还有人生百态。“我用中文写作,却和中国离得很远。这个距离,让我对人对事都更客观,这在邀请作家时很有必要。但作家的生活不需要这种距离。作家就应该近距离地感受生活,然后将这种感受写入作品。”聂华苓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很难将某个时代的作家与另一个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但成长的土壤对作品有很大影响,“大陆作品有本土气息,有它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其中;台湾的文学是内向的,属于岛屿文学;香港是中西都有,所以我说真正好的中文作品多半出自本土,它有深厚的根在那里。”

聂华苓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大陆,在台湾长出了挺拔的枝干,最终将生命的枝叶散开在爱荷华。她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安格尔的墓碑上。那块黑亮的大理石碑的背面,刻着安格尔的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

(选自2015年7月13日《环球人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时的聂华苓,因父亲聂洗有桂系身份,只好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那时,她常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

B.到达台北后,聂华苓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受到雷震的赏识,开启全新的生活。

C.《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封闭后,聂华苓就接受安格尔的邀请来到爱荷华。两人结婚后,安格尔和国际写作计划便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D.国际写作计划邀请的都是各国优秀的作家,这些作家可以在这里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但因经费问题,最终这一计划还是停止了。

E.聂华苓对创作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她从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成长的土壤思考问题,认为真正好的中文作品还是本土为多。

2.请简要概括聂华苓在各个阶段的主要贡献。

3.如何理解“漂泊与归属”这一标题的含义?

4.文章结尾安格尔墓碑上写了一句话:“我不能移山,但我能发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找个人谈谈

刘永飞

他是个濒临死亡的人,此刻,他就坐在我的对面。

  他明显地瘦了,尽管苍白的脸颊上泛着淡淡的红晕,谁都知道那是癌细胞的恩赐。在这之前的一分钟,他向我快走几步,主动把手伸给我,像热情地会见一个外宾。他的笑容十分真挚,一刹那,他让我想起我们第一次握手时的情景,那时,我刚调来给他做副手。

  他的手温暖却无力。他说:“哎呀,小张,欢迎你呀。”这口吻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我有点诧异,我以为他会喊我的职务。大概从我表情里看到了某种异样,亦或是某种担忧,他宽厚地笑了,像个慈祥的长者。他说:“别担心哈,我这种病不传染。”我笑了,心里泛出了温暖,两只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就像十多年前一样。

他说:“哎呀,小张,请允许我这样叫你。”我答应了一声:“哎。”身体坐在沙发的一角,上身前倾,像初见他时那样聆听他的恳谈。

他说:“你能来,我真高兴,我一直犹豫你会不会来,所以,你成了我最后一个要见的人,”他把最后这两个字说得有些轻松,甚至表情还有些调皮,完全不像一个即将离世的人。“但你来了,我十万分高兴,真的。”

其实在来不来上,我心里激烈地挣扎过,后来,一想到他就要死了,我也释然了,之前的那些恩恩怨怨铸成的坚冰,顷刻间在我的心底溶化了,何必去跟一个将死的人计较呢。

我们都以为,他患了不治之症后一定会精神萎靡,哭哭啼啼。可是每个来探望过他的人都很诧异,都说他瘦了,但精神很好,也很乐观。

他说:“我们共事有十五年了吧?”

我说:“十五年零七个月。”我为我的记忆力吃惊,同时也感到不安,像是我做足了功课才来找他谈话的。

   “那时你给我的印象很深,年轻有为,出自寒门,有一颗出人头地的心,跟我当年很像,这也是当初我一直欣赏你并愿意把我的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你的原因,至于后来嘛,哈哈,”他笑了,笑得很爽朗,像是看透了一切,“唉,官场就是这个鸟样子,是一个不能有真心朋友的地方,至于什么原因使我们后来决裂,似乎有很多的原因,其实想想也真没有什么原因,你说怪不怪,连个真正的原因都没有,两人却斗得不亦乐乎,可悲呀!如果生命还有如果,我一定要和你像当初那样做朋友,当然喽,也可能不一定的,人嘛,就是这个鸟样,哈哈,”他又笑,这次眼角有些泛红,“小张,今天请你来,请相信我的真诚,不是有句古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我是真的看透了,也许太晚了,如果真有机会,我真的愿意敞开心扉和每个人做朋友,不是吗,人生苦短,何必呢?所以呀,不管之前咱们有什么,希望我们和解吧,如果我之前做过的什么伤害过你,请你原谅。”

临走时,我们热烈地拥抱了,我让他配合医生的治疗,我们期待他健康地回到单位。我知道我的这句话有些虚伪,却是我的真心话,这一刻,我真的希望他健康。

此后的时间,单位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他的死亡,说起来有些残酷,可是大家的心情确实如此。而我也早已为他写好了悼词,这是他的“临终”之托,他说,我死了,就请你给我撰写并致悼词吧!

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他仍健康的活着。连医生都感到意外,说是个奇迹,而更奇迹的还在后边,一年后,他的癌细胞神奇地消失了。

单位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而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之前,我已经在主持工作,他一回来我必须把权力交出去,我们的关系又会是怎样呢?我在郁郁寡欢中等待他的到来。

终于,他回来了,他说阎王爷不收我呀,他的笑声依然爽朗,可在我看来,多么的虚伪。他说,我主持工作这段时间单位有声有色。他说,他已经给上级打过报告,决定退居二线。他还说,这场病让他看透了许多。但,他的话我不敢也不能相信。

    一年后他退居二线的消息毫无进展,他工作的劲头与之前有增无减。他对我的态度依然很好,我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半年后,我由于身体不适住进院,一个星期后传来了晴天霹雳,医生说我患了癌症。晚期。

当我万念俱灰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想我一生走过的路,想我一生遇到的人,我突然有了一个很强烈的欲望,那就是——找个人谈谈。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8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写“他”见到“我”时,快走几步,主动把手伸给“我”的情形,说明“他”对“我”的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希望能到得到“我”的原谅。

B“他”的“别担心哈,我这种病不会传染”这句话,让“我”心头泛起暖意,这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真诚的渴望。

C“我”能够清楚地记得与“他”共事的时间,这说明“我”的记忆力很好,但这种记忆力也让自己感到不安,感觉是做足了功课来找“他”谈话的。

D“他”与“我”的交谈中,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真诚,这表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心理,但从内心深处,“他”并没有将“我”当作真诚朋友。

E文章以戏剧性的结尾,实现了从“他”得癌到“我”得癌的突转,从而深刻揭示了写作的中心,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处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我”与“他”之间微妙的关系。

3.文中哪些描写为“他”最终康复埋下伏笔?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4.文章结尾说“我”也得了癌,并强烈地想“找个人谈谈”,这一过程表现出怎样的社会心理?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3)《登高》中描写仰望落叶萧索和俯视江水长流,暗含人生短暂感慨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

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

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

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试赏析“蒲帆重”三字所表达的艺术效果。

2.词的下片在写景抒情上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