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诗歌鉴赏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

诗歌鉴赏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 你认为这首诗 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把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找到“诗眼”“锁”,答出此字表现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 2.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反衬”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再结合诗歌分析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反衬的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伟,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于色。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终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籍闻步兵营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而退。喜弟康闻之,乃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晋书·阮籍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喜怒不于色                形:表现  

B.酒挟琴造焉                赍:赠送

C.毁瘠骨立,致灭性            殆:几乎

D.不而退                     高兴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A.使 籍/便 案/使 窜/辞 清/壮

B使 籍/便 使 之/无 窜/辞 壮/为

C.使 告/籍 便 案/使 之/无 窜/辞 壮/为

D使 者 以 告/籍 便 书 案 使 写 之/无 所 改 窜/辞 甚 清/壮 为 时 所 重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阮籍愤世嫉俗的一组是(     

①由是咸共称异             

②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③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④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⑤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⑥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志气豪放,任性不羁,博览群书,特别喜好《庄子》,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当时人们都说他痴,只有他的堂兄文业说他胜过自己,于是大家都称赞他。

B.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便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借此躲避灾祸。司马昭想为儿子向他女儿求婚,他不愿意,又不敢明确拒绝,便大醉六十日,使他不得言而止。

C.阮籍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经常驾着车瞎走,走到没有路了,便痛哭而返,又登上广武山,看楚汉相争的遗址,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现了他的远大志向。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2)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B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C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

D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公共关系其实就是私人关系的放大。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

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  

A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

B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漠。

C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一种自保的心理。

D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C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D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是受到保护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

B.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和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C.《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而大量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D.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B.“四书”是明代的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共称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

C.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不得不买舟东下,在夔州滞留两年写下大量作品,《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和《登高》都是夔州之作。夔州之作体现了“杜陵有句皆忧国”的特点。

D.贾谊,西汉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论积贮疏》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状的坚决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