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滋 润 刘醒龙 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

刘醒龙

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

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干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

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

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

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

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作者写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但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

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

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来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

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终于轮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

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

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

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

1.作者为什么说“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

2.文章前半部分详写宁波的雨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4.文章的题目是“滋润”,结合全文,探究 “滋润”的丰富内涵。

 

1.①对湿润有别样的情感(对水有怀念之心); ②作者从干旱的西北来,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③人在室内时雨激越豪迈,人在门口时雨温婉而抒情。 2.突出了雨的温婉、湿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为下文作者写宁波文化做铺垫。 3.第一次感受到林宅的诗意;第二次为天一阁而心动;第三次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感到惊讶、欣慰。 4.①雨的浸润(湿润);②文化设施的熏陶;③心灵的净化。 【解析】 1. 试题分析:“宁波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四段的开头一句。因此,要理解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就要结合上一段内容也就第三段的内容和本段也就是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两段内容的意思就可以了。 【考点定位】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C 【技巧点拨】第一步,初读文章,思考作者在文中就何种问题持何种态度;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大致脉络。 第二步,从局部的角度去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来印证初读对全文的感知是否正确,以及时调整方向。 一方面,抓中心句、重点段、关键词句。比如一些标志性词语“认为”“感到”“觉得”等, 以及判断性的句子。 另一方面,注意句、段、篇的联系。包括句与句、段与段、句与段、段与篇等之间的联系。第三步,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寻找文章中心,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四步,因体而异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文则从抓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入手,或分析论据提炼观点;记叙文和散文则从分析事件、形象、意境等入手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试题分析:这是道作用类的题目,考虑的方向就是内容与结构。在内容上,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前半部分所写的宁波的雨的特点,那就是温婉而湿润;然后考虑雨的这一特点与作者的情感的表达关联,那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宁波的雨以及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在结构上,就是考虑雨的这一特点与下文所写的宁波这座城市的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主要是分析段落的作用。 考生需要熟知的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引出下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或题目,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承接上文欲扬先抑的手法,画龙点睛,与首段相照应使结构严谨,含蓄深刻,启发联想,象征、暗示、点名或揭示。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引用或文学性强的语段:创造文化氛围或……行文章法思路开阔,再结合文章语境分析。写景的语段: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烘托、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表现人物……的心情,暗示社会环境。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3. 试题分析:分别找到作者叙写三次到宁波的相关段落,找到表达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或关键词,如第一次是写作者到宁波雨中的感受,可以概括为充满诗情画意;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可以说第二次到宁波,是到天一阁的心动;而第三次则是对那么多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感到惊讶和欣慰。 【考点定位】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次为C 【技巧点拨】第一步,初读文章,思考作者在文中就何种问题持何种态度;理清思路,全面把握文章大致脉络。 第二步,从局部的角度去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来印证初读对全文的感知是否正确,以及时调整方向。 一方面,抓中心句、重点段、关键词句。比如一些标志性词语“认为”“感到”“觉得”等, 以及判断性的句子。 另一方面,注意句、段、篇的联系。包括句与句、段与段、句与段、段与篇等之间的联系。第三步,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寻找文章中心,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四步,因体而异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文则从抓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入手,或分析论据提炼观点;记叙文和散文则从分析事件、形象、意境等入手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 试题分析:“滋润”一词的意思是: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弄懂词的这些意思以后,可以梳理一下本文主要写了哪了些内容。从全文来看,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宁波雨温婉而湿润的特点,然后写了宁波各种文化给人的熏陶。文章结尾说,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把握这些结合在一些,探究“滋润”一词的内涵也就不难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 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 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 征义或比喻义。 一、命题形式:此类题目的题型有: 1.标题有什么含义。 2.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4.小说题为“”,但写别的文字多,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安排的理由。 5.这篇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题材选择等多方面的考 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二、解题方略: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应考虑以下切入点 能否体现主题; 能否表达情感; 是不是线索; 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 是不是体现作者的构思; 是不是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师者,                             。(韩愈《师说》)

(4)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填空

(1)               (篇名)写一个流浪汉想躲避进监狱以免受冬日的饥寒之苦,数次以身试法却屡试不得如愿,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赞美诗,决心从此振作精神认真做人时反被诬陷入狱,故事结局,使人啼笑皆非。

(2)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刻画了一位用牺牲自己来救活他人的老画家      (人名)

(3)《财神与爱神》讽刺了               以及持有“有钱能使鬼推磨”观念的资本家。

(4)为给丈夫购买          作为圣诞节礼物,妻子卖了美丽的头发;而丈夫用金表换来了装饰头发的梳子。故事充分体现出夫妻之间的爱情,也为对方着想的深情。故事的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题潼关楼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1.请说说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2.“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课内句子翻译

(1)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知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 质: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 当:承担 

C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 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春申君 咎:责备    

2.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现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 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 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 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2)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