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 1. 试题分析: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这首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刘备为豫州,举涣茂才       欲勿予,即患秦兵

B.涣颜色不变,笑应之曰       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C.吕布击术阜陵               此所谓战胜朝廷

D.涣闻唯德可辱人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杜诗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1.5)

1.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纸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型的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关系来代替。

结合材料中心,谈谈你对父子之间一纸协议的态度和看法

要求:全面准确把握材料中心,选择最佳立意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课题组问卷调查初中生面临压力时采取的解决方法的统计数据,请用文字表述表中反映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从表中可看出:                                                                              

                                                       

 

查看答案

俄国教育家乌申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使人终生享受它的利息。坏习惯是无法偿还的道德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你。       。”由此看来,好习惯是前进路上的加油站,坏习惯是      。习惯支配人生,习惯的好坏决定人生的成败,真可谓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