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刘备为豫州,举涣茂才       欲勿予,即患秦兵

B.涣颜色不变,笑应之曰       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C.吕布击术阜陵               此所谓战胜朝廷

D.涣闻唯德可辱人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

 

1.B 2.A 3.C 4. 5. (1)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 (2)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 【解析】 1. 试题分析:B“颜色”:古代一般指脸色,现在多指色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来”、“来”,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其余: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连词,表修饰关系C.介词“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③与坚持操守无关。④是为政的主导思想和做法。⑤只表现袁涣不炫示邀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B“审势度势”意为“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文中无此内容,且“乏则取之于人”也不能算“不拘细行”。C袁涣谈“兵”是从为政角度而非从军事角度,不能得出“通晓军事”的结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译文】 袁涣,陈郡扶乐人。郡守任命他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法,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同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 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杜诗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选自《博览群书))2001.5)

1.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诗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2.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中提出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要求写“排律”形式的试帖诗,这是模仿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纸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型的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关系来代替。

结合材料中心,谈谈你对父子之间一纸协议的态度和看法

要求:全面准确把握材料中心,选择最佳立意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课题组问卷调查初中生面临压力时采取的解决方法的统计数据,请用文字表述表中反映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通顺,不超过8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从表中可看出:                                                                              

                                                       

 

查看答案

俄国教育家乌申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使人终生享受它的利息。坏习惯是无法偿还的道德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你。       。”由此看来,好习惯是前进路上的加油站,坏习惯是      。习惯支配人生,习惯的好坏决定人生的成败,真可谓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实际上,文学鉴赏有一个公认的规律,那就是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一部作品,                ,一部分读者认为优秀,另一部分读者却认为不过如此,这是文学鉴赏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世界上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奖,每次公布得奖作品后都会在文坛上产生激烈争议,不像自然科学奖那样基本上可以一锤定音。

A.读者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因为其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

B.读者因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C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因而阅读感受也会不一样

D.人生阅历、性格禀赋乃至阅读爱好不同的读者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