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所写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所写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阅读季羡林的文章,好像是在古老大宅里翘首倾听长者诉说沧桑的往事;

 

阅读张爱玲的书籍,好像是在繁华尘世中随意聆听才女细数琐碎的忧伤;阅读沈从文的小说,好像是在湘西大地上自由欣赏文人描绘淳朴的民俗;阅读林清玄的散文,好像是在禅院静室中虚席倾听智者侃谈生活的智慧。(每句2 分。内容恰切1 分,句式合理1 分。共6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仿写能力的题目。仿句形式为“阅读……的……,好像是在……。”例句中暗含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题干中已经明确要求要用此修辞手法,内容是读知名作家的文章后的感受。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1)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2)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3)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4)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保持一致,还要与整个语段保持连贯、协调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        。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现在和朋友漫步着的灞河长堤,依旧是那道老堤,但却已经“面目全非”了               

①河边原来的沙滩,也是奇花异草连片相间

②水边长着密不透风的野生苇子,有水鸟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凫游

③河堤内外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④栅栏围护的木板小桥通到水边

⑤其中不乏颇为稀罕的品种

⑥这儿已经被改造被装点成公园了

A.⑥①④②③⑤    B.③②⑤①④⑥

C.②①③⑤④⑥    D.⑥③⑤①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市区二环以内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B.毗卢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曾经名震一方的它现仅存释迦殿、毗卢殿等寥寥几栋建筑,其原貌究竟如何也成了一个谜。

C.美联社报道说,2500多名专家历时6年撰写的这份获得了一致通过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对全球升温后果作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科学阐述。

D.从最初态度强硬到“真诚道歉”,“不善忏悔”的苹果公司为何又主动向中国“展示顺从”?各媒体都将这罕见的一幕归结为中国有庞大的市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虽有中共体多国部队及南非和中非政府军的“阻击”,中非反政府武装依然势成骑虎,节节胜利,反映出其领导人卓越的领导能力。

B.媒体普遍认为,中俄关系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不会因为国际社会某些人、某些事而发生任何改变,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C.在传达上级文件的会议上,与会代表鞭辟入里地学习,吃透了精神,明确了任务,统一了思想,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规划。

D.中伊两国石油公司领导人正式签署了100亿美元的石油进出口合同,双方都表示,无论国际形势怎样变化,都将信守这一君子协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 ,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 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 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2.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3.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

4.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