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瞒传(节选) 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操初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瞒传节选

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操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其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操将北征三郡鸟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备,劝公行。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郐等见事急,共引操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操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操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操自汉中至洛阳,起建始殿,操使工苏越徙美犁。掘之,根伤尽出血。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擎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操,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操,操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操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操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

1.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习宠臣咸       疾:憎恶

B.共操人船           引:引导

C.陈留边让言议颇    侵:冒犯

D.桓邵得出首,拜于庭  谢:谢罪

2.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     ②余船以次俱进

B.①时寒且旱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诸君之谏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①至见,乃悲喜、或流涕   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B.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C.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D.时或冠恰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

4.下面对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迁为顿丘令是因其“持法峻刻”,宠臣借称荐来使其离开。从这一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曹操的戏谑之意。

B.与马超、韩遂交战,失败后曹操大笑而语:“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既是自我解嘲,又显露出他乐观豁达的品性。

C.从侥幸战胜后的科问诸将到杀死袁忠、桓邵,充分体现了曹操峻刻酷虐、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

D.与一般正史叙事崇尚简要不同,本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相当细致,其间人物的一言一行、神态举止纤毫无遗。

5.把上面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

2越白状,操躬自视而恶之,以为不祥,还遂寝疾。

 

1.B 2.D 3.A 4.C 5.我之前的行动,靠侥幸踏上危险之地,虽然胜利了,(却)是老天在帮助我啊,所以不可以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前行”“乘”“以为”各1分,“乘危以侥幸”“天所佐也”句式各1分) (2)苏越禀告(给曹操)这种情况,曹操亲自去验看后很不喜欢,认为不吉祥,回去就卧病不起。(“白”“躬自”“恶”“ 寝疾”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共引操人船 引:引导。“引”这个实词我们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学习过。“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左右近臣有的想拉相如离开,“引”是拽、拉的意思。此处运用联想法结合记忆法即可判断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就有可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词义。二、借助词义引申推断。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词义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一个实词的意义可能很多,但一般都是由本义或常用义引申、比喻、或假借而来的。我们如果能够了解词语词义的引申演化过程,在阅读时学会适当的引申推想,就往往能够对词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语法分析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何种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补语+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此处就是运用联想法判断。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①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来,②余船以次俱进依照、按照;B.①时寒且旱 并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C.①诸君之谏,的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连词,用于主谓之间;D.① ②都是“才”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曹操喜欢音乐,倡优伴身,经常是从白日玩乐到夜晚。每次和宾客谈论的时候,言语戏谑,毫不隐晦自己的心中情感。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言”“及”。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9.利用对称句式。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当然,断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根据押韵规律断句、根据间隔反复断句、特殊句式等断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会更好。 4.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C项“从侥幸战胜后的科问诸将到杀死袁忠、桓邵,充分体现了曹操峻刻酷虐、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性格特点。”文中“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曹操重赏了提建议的诸将,所以此处体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胸怀气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C项,选项内涉及两个事件,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文本相应位置,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以偏概全。 5.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知识。1)翻译的要点是“前行”“乘”“以为”,都应该一字一翻译。翻译下面句子要注意句式“乘危以侥幸”“天所佐也”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和判断句2)要点是以下词语,“白”“躬自”“恶”“ 寝疾”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寝疾” 、“以为”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点:翻译特点: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翻译特点: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单音节词,通假字,偏意复词,古今异义词等)翻译特点: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翻译特点: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翻译的特点: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此题翻译时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 【参考译文】 魏太祖曹操为人轻佻不稳重,喜好音乐,歌伎常陪伴左右,常常从早上玩到晚上,穿的衣服也很花哨,身上佩戴着女人的香囊,用来盛放自己玩的东西。有时候带着不正式的帽子就会见宾客。每次和别人谈论,都会什么话都说,毫不隐瞒;以至于非常高兴大笑起来,都会把自己的脑袋插了杯案之中,桌子上的酒食都把他的衣帽弄脏。太祖为人如此轻佻。但是他对待法律要求十分严格。曾经出兵。经过麦田,下令说:“有经过麦田损伤麦子的,判死刑!”骑兵们都下马(怕不小心损伤麦田),太祖的马冲入麦田,太祖就下令让军中主簿给自己定罪。主簿说春秋大义,刑罚不能够施加于王者身上。太祖说:“我自己制定了法律,我自己还触犯了法律,凭什么以后再统帅下属?然而我身为三军统帅,不可以自杀,请求自己给自己判罪”趁机用宝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来扔到地上。曾经去征讨叛逆,粮食不够了,太祖私下对管粮食的官员说:“该怎么办呢?”管粮食的官员说:“可以把发放粮食的大斗改成小斗来满足军士”。太祖说:“好”。然后军中的兵士都说太祖欺骗军士,太祖就对管粮食的官员说:“只能假借你的死来说明此事,要不然这个事情就不能够解决了”于是把管粮食的官员杀了,用他的脑袋告诫说:“此人用小斗发粮,私自藏匿官家的粮食,判午门斩首”。太祖为人残酷、虐人、诡辩、狡诈就像这个样子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①当今中国,文化领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具体表现为奢靡化、物质化、去智化、粗鄙化、虚无化、空心化、娱乐化、泡沫化。这种比物质浪费更可怕的精神疾患,近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②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奢靡化、物质化。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老庄世界的逍遥无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 中华民族留下如此多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传递着民族的智慧,滋养着华夏的心灵。令人诧异的是.这些精神财富便被奢侈地挥霍,政绩工程和文化项目遍地都是,价值观堕落为“价格观”,文化传统变成价格标签。

③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去智化、粗鄙化。再粗鄙的段子,只要能搞笑,便可风行天下;再低俗的节目,只要能来钱,便被奉为法宝……这类文化现象司空见惯。网络时代,传播形态的巨大变革既为文化发展带来生机活力,也造成了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的低端化。

④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虚无化、空心化。如今,坏消息似乎总比好消息更吸引眼球。一些人乐此不疲地颠覆文化经典,不加分辨地膜拜流行文化虚无的幽灵几乎游荡在当下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中,文化的精神指向变得模糊,文化的价值内核正在被消解。虚无的阴影之下,人们不再关心终极价值,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走向庸俗、浅薄和空心化。

⑤价值迷失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娱乐化、泡沫化。我们的文化生产与消费尽管有着几何级数的量的增长,但与真正的繁荣仍有距离,大师级艺术家仍寥寥无几,史诗性作品仍屈指可数。从娱乐化到泛娱乐化再到愚乐化,从泡沫化到泛泡沫化再到飞沫化,文化表现为轻浮的喧嚣、肤浅的热闹。难怪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文化越是泛滥,就越失去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⑥文化,是对人类精神的涵养和化育,价值迷失将使文化走入道德低地。物质化、奢靡化是对勤谨俭谦的颠覆,去智化、粗鄙化是对尊文敬识的颠覆,虚无化、空心化是对包容厚载的颠覆,娱乐化、泡沫化是对慎终追远的颠覆,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物昭德”、“乐以安德”的文化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变得模糊、不断退让、不断淡化。价值的迷失严重消解着我们在五千年文明传统中所形成的伦理共识。

⑦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文化生态的多元多样。价值取向多元、思想疆域广阔,是我们今天文化中国的一个重要特色。但是,不管怎样的多元、广阔、丰富,都必须有底线。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不能妨害社会的公共判断;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但须不能消解社会的道德建设。

⑧“人文”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化育天下风气,引导人心向善、向美。哲学家冯友兰在比较研究中发现,与西方文化“智”性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尚德”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原点与核心。

文化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断完善的道德追求,是使我们选离文化异化陷阱、规避利益冲突、调整发展格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的内生动力。

中国文化需要道德崛起。敬畏传统方能坚守恒常,谦逊内敛方能豁达冲融,谨慎求索方能吐故纳新,常怀忧患.方能心存远大。重建文化中国的道德信仰,这期待每个人身体力行。

(选自《 人民日报》 有侧改)

1.下列关于价值迷失的表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孟倡导的仁义礼智、陆游笔下的家国天下等滋养着华夏心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B传播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粗鄙、低俗文化风行,利益至上,文化生态拒绝智慧,拒绝担当。

C文化虚假繁荣,表现为轻浮的喧嚣和肤浅的热闹,文化在泛滥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尊严和品格。

D中国人固有的文化主张、美学操守以及日常文化生活中对“德”的定义与追求等,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模糊。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文化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矛盾时,要关注文化的价值内核;在文化创造活动中,要关注文化的终极价值。

B文化是对人类精神的涵养和化育,勤谨俭谦、尊文敬识、包容厚载、慎终追远,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文化的迷失比物质的迷失更可怕。

C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人心向善,但当今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价值迷失现象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D如今的文化生态多元多样,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越是处于这样的时代越是要坚守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大师级艺术家寥寥无几,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史诗性作品屈指可数,是我们当今文化的现状。

B要解决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问题,就要把中国的“德”性文化与西方的“智”性文化交汇融合起来,让“尚德”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原点与核心。

C重建文化中国的道德信仰,就要坚守敬畏传统、谦逊内敛、谨慎求索、常怀忧患等一些优良品行,并且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

D价值迷失阻碍了道德的崛起,反过来,道德崛起可以有效地防止价值迷失;不断完善道德追求,能够让我们远离文化异化陷阱。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透露,IS越来越多地使用人肉盾牌,特别是儿童,以防止联军不对拉马迪等重要区域实行空中打击。

B.由于金融市场的误导,让我们产生了错误的财富增长预期,过度投资和消费,结果背上债务,更值得身处十字路口的我们警惕。

C.选择加入SDR而非另立门户,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为今后在国际金融领域    与欧美诸国的博弈与合作埋下了伏笔。

D.“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银幕上的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之所以魅力十足的原因,离不开植入电影的各大奢侈品牌对他的“包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清代诗人龚自珍评价自己的诗“兼得于亦剑亦箫”之美,剑在放旷高蹈,沉着痛快,唐代诗僧贯体有诗道:“         ,一剑霜寒十四州。”真是剑指灵魂,气吞山河。箫在哀婉幽咽,柔情似水。如石涛诗云“          ,素子离离月下逢”,有一种凄绝的美。亦剑亦箫,化慷慨为柔情,转凄婉为高旷。此情此境,易水之滨送别荆轲,在白露萧萧之时,作生离之死别,高渐离击筑声起,荆轲舞剑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此境有以当此。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在那月黑风高的晚上,中军帐中,项羽挟别虞姬,“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歌在冷月下回荡、回响,此境有以当之。

若说到画,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最得亦剑亦箫之妙,他的画可以说是笔底项羽,画外荆轲,幽冷、幽寂中有剑气,放旷中有箫心。《饮酒读骚图》画一人于案前读《离骚》,两目横、怒视,须髯尽竖,而无所不为,右手酒杯在握,似要将杯捏碎,左手持卷,狠向下压,暗含击碎唾壶之意。《离骚》在中国是忧愤壮烈的代名词,宋人说“痛饮读离骚,可称名士”,前人有“上马横槊,下马作赋,自是英雄本色;熟读《离骚》,痛饮浊酒,居然、果然名士风流”的说法。陈洪绶此画正有这种沉郁顿挫的意思。难怪曾珍藏此画的孔尚任在画上提跋日:“         ,年年归与说樵渔。”后来清初画家萧从云作《离骚经图》,跋文道:“秋风秋雨,万木凋摇,每闻要妙之音,        。”

1.下列字形和加横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放旷高蹈  哀婉 

B.自露萧萧  慷慨  chuí

C.上马横槊  提跋 jiāo

D.沉郁顿挫  抉别

2.文中括号中选用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荡  幽寂    居然

B.回响  幽寂    果然

C.回响  幽冷    果然

D.回荡  幽冷    居然

3.文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气吞山河    B.柔情似水

C.月黑风高    D.无所不为

4.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发萧骚一卷书  不觉涕泗之横集  满堂花醉三千客  玉箫欲歇湘江冷

B.满堂花醉三干客  玉箫欲歇湘江冷  白发萧骚一卷书  不觉涕泗之横集

C.玉箫欲歇湘江冷  白发萧骚一卷书  不觉涕泗之横集  满堂花醉三千客

D.不觉涕泗之横集  满堂花醉三千客  玉箫欲歇湘江冷  白发萧骚一卷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枚果实孕育了三粒种子。果子成熟了,外壳开裂,它们要寻找各自的生活道路了。第一粒种子选择了高崖的缝隙,它顽强地发芽生根成长,最终长成一棵树,咬定青山,独立崖壁,令人惊叹感奋,诗人把它写成励志的诗篇。第二粒种子选择了平原沃野的大路边,它同样发芽生根成长,终于长成一棵大树,撑开了一片巨大的绿荫,为过往的行人搭起了一个天然帐篷。第三粒种子随随便便地选择了一户人家的墙缝,它同样发芽生根成长,终于把这家的墙撑开了一条裂缝,后来裂缝越来越大,墙体变形、倾斜,最终墙倒了,树也倒了,还伤了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描述它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