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后面题。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后面题。

饶宗颐:独步中华,独树一帜

①2012年底,望百之年的饶宗颐先生当选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先生本人常说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就是做学问要求真、求正,才能立足于大潮之中不失独立之精神。

②张大千先生曾评价饶先生说: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季羡林先生认为饶先生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③1917年仲夏,饶宗颐先生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儒商之家,父亲饶锷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这样的家庭氛围深深地烙印在饶先生的儿时记忆里。对饶宗颐来说,16岁那一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发表在《禹贡》杂志上,这为他日后气象非凡的学术生涯埋下了伏笔。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23岁,饶先生应顾颉刚先生之约,开始编纂《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这意味着刚刚弱冠之年的他就已经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遗憾的是,他的相关书稿尚未出版便毁于战火,然而战火并没有阻扰饶宗颐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他最终在29岁斩获了《楚辞地理考》,沿着顾颉刚等先生们的足迹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为战火硝烟中的华夏文明保留了一份希望。

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沉淀,1982年,65岁的饶宗颐先生提出了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考据相结合的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强调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重要性,继承并补充了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了2003年,饶先生进一步指出,要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第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其他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最终将三重证据法扩展为五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从文明传承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⑥进入新世纪,年逾90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并没有停止他探索的脚步。2006年,饶先生发表了《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独到地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他以比较的视野,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通过探讨古代的地中观念,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饶宗颐先生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大西北风景的绰约风姿,犀利地指出: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即董其昌所创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不能涵盖包括大西北在内的中国山水的风景世界。饶先生通过旷远、窍远、荒远新三远的艺术理论,指出传统三远的平远、高远,深远已不足以描摹西北峰峦、丘壑的壮美。他还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饶先生不仅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以《西岳》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传世佳作。

⑦2011年,饶宗颐被授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饶先生在获奖致辞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向以来,不论在学术还是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连就是求真’‘求是求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删改自《光明日报》)

【注】窎(diào)远:(距离)遥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尾两处引用饶宗颐先生自已的话,既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传主的内心世界。

B文章以时间与相关事件为线,记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饶宗颐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的生命历程。

C饶宗颐认为,研究夏文化要尽量以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为主要依据,还要深入考察,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

D对中国传统文化,饶宗颐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却能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这充分表现出他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

E饶宗颐在青年时期得到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使他为华夏文明做出了贡献。 

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第-段,概括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4.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他推陈出新涉猎广泛两方面有关,请结合第段内容,就对其中一方面的理解.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A、E、B 2. ①从绘画等学术角度评价饶宗颐在当代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②为下文对饶宗颐取得成就的叙述作了铺垫。 ③照应题目,表达了对饶宗颐的高度赞扬之情。(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18岁完成了父亲的遗作《潮州艺文志》,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的各地方志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29岁写下《楚辞地理考》,开辟了《楚辞》研究的新天地。 ③提出“三重证据法”,最终扩充为“五重证据法”,推动了当代国际汉学领域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的创建和深化。 4.【参考观点一】“推陈出新”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①饶宗颐针对明清以来书画理论中的视野局限,提出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②指出传统“三远”的不足,并提出了新“三远”的艺术理论;③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皴法。启示:只有推陈出新,保持独立精神,才能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取得成功。 【参考观点二】:“涉猎广泛”与他能够在绘画领域有所建树关系密切。①饶宗颐从古代中国、印度地理知识的交汇融合出发,确定了“西北宗”论的艺术地理区域;②从汉唐以来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传统诗歌和书画领域中的相关内容,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山水画“西北宗”论。启示:只有涉猎广泛,视野广阔,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成功。(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B项“在战火中挣扎、在文学中磨砺、在绘画中提高”程度重;C项“详细研究这些记录的历史背景”说法不完全正确;D项“虽不能身体力行参与创作”错误。所以选AE。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在实用类文本作品阅读命题中,例如在传记文学作品命题中,多项选择题的设置,一般要从多个角度来命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人物精神、写作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的理解与探究能力。解答此类多项选择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例如本题选项B就犯了轻重失当的错误,选项C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2.此题考查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先根据第2段内容进行概述,然后根据该段内容与传主的人物精神或事迹或文本主旨分析作答;在结构上,可联系上下文,从照应题目、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例如本题就可结合着具体内容,从与文本标题、铺垫作用等方面分析概括。 3.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从文本中第三至第五段找到与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相关的语句,然后筛选出来分类概括作答。例如,第三段“到了18岁,他便子继父业,完成了父母的遗作《潮州艺文志》。这部著作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对后来各地方志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抓住主要语句作为答案。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例如本题只要从文本第3段至第5段中筛选出能体现出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相关的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 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由题干可知,此题要求考生探究饶宗颐能“独步中华,独树一帜”与“推陈出新”和“涉猎广泛”哪一个方面相关,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结合着文本第6段,概括出能体现这一因素的有关内容,然后联系社会现实及自身实际,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符合文本内容,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探究题,明确自己的观点是第一部,然后一定紧扣题干要求,先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题干要求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中的提示性语句提炼出来概括作答。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在阐述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认识时,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做到既不脱离文本,又有属于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例如本题,无论是选择推陈出新还是选择涉猎广泛,都要结合着现实,阐述自己对创新、涉猎阅读的重要性的看法与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王振东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

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侯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

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

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

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

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

“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

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

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秤作为标题,一语双关,富于艺术性。作品不仅以此为线索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小说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假秤锤开头,又以侯三把那个假秤锤包好收藏结尾,结构严谨,且表明侯三对这个秤锤喜爱有加。

C.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D.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形象虽个性鲜明,但都不诚实。侯三修假秤锤欺骗顾客,妻子换假秤锤欺骗侯三,修秤师傅两次造假还多赚人家三十个钱。

E.小说后六段4次写到侯三的“惊”,人物心理活动微妙复杂,言简意丰。作品语言朴实而富于表现力,如愧疚写在脸上,泪珠子碎在脸上。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

4.“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许多启迪。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物诽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飞泻的急流和汹涌的瀑布,水石相激轰鸣的奇险壮丽景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能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元】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1.“睡”作为全诗的诗眼,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朱子奢,苏州吴人,从乡人顾彪授《左氏春秋》,善文辞。隋大业中,为直秘书学士。天下乱,辞疾还乡里。后从杜伏威入朝,授国子助教。太宗贞观初,高丽、百济同伐新罗,连年兵不解。新罗告急,帝假子奢员外散骑侍郎,持节谕旨,平三国之憾。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始,武德时,太庙享止四室,高祖,将祔主于庙,帝诏有司详议。子奢建言:“汉丞相韦玄成奏立五庙,刘歆议当七,郑玄本玄成,王肃宗歆,于是历代庙议不能一。且天子七庙,诸侯五,降杀以两,礼之正也。臣请依古为七庙。”于是尚书共奏:“自《春秋》以来,言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推亲亲,显尊尊,为不可易之法,请建亲庙六。”诏可。然言七庙者,本之子奢。帝尝诏:“起居纪录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举无过事,虽见无嫌,然以此开后世史官之祸,可惧也。史官全身畏死,则悠悠千载,尚有闻乎?”

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礼臣诉御史阿党,乞下有司杂讯,不如所言请死。鞫报礼臣不实,诏如请。子奢曰:“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诏可。子奢为人乐易,能剧谈,以经谊缘饰。每侍宴,帝令论难群臣,恩礼甚笃。卒于官。

(选自《新唐书·儒学·朱子奢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B.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C.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D.在律/上书不实/有定罪/今抵以死/死者不可复生/虽欲自新弗可得/且天下惟知上书/获罪欲自言者/皆惧而不敢申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业”是年号,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之一,如贞观、庆历、康熙。

B.“崩”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古代对帝王之外的人去世还有薨、卒、不禄等多种称法。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诗》《书》《礼》《易》《孟子》也都是儒家经典。

D.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或文告称“诏”,“草诏”是皇帝写诏书向臣民表达其旨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朱子奢先在隋为官,唐时曾前往朝鲜半岛平息战乱。他在隋朝为官时,逢天下动乱,为官不稳定;他前往高丽、百济平息战乱时受到二国的厚待。

B.朱子奢通晓祭祀礼仪,发表意见有根有据。在唐高祖死后祭于先祖神庙一事上,朱子奢引经据典,建议依照古制设立七庙,成为倡议设立七庙者的依据

C.朱子奢敢于拒绝皇帝看似合理的要求,并晓之以理。皇帝想看起居注,以便知道自己的得失;朱子奢认为这样做就会影响当朝史官,使记录失真。

D.朱子奢坚持依法办事,博学健谈。在如何处理魏礼臣一事上,他认为应按照法律来办;他健谈,好引经据典,有时在宴饮时皇上还让他与群臣辩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奢有仪观,夷人尊畏之。二国上书谢罪,赠遗甚厚。

(2)池阳令崔文康坐事,栎阳尉魏礼臣劾治,狱成,御史言其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的趣味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这是精神上的残废。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我因而想到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道:一个诗人不仅要创造作品,还要能欣赏那种作品的趣味。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谈文学》)

1.下列有关“文学欣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观点不适用于文学欣赏。

B.文学欣赏的第一难关是知解文学,只有知解文学才能喜欢文学;只有喜欢文学才能感受到文学的乐趣。

C.文学欣赏离不开趣味,把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借的就是趣味。

D.许多人因为在文学的知解上有欠缺,所以在文学趣味上也有欠缺,这样就带来了文学欣赏上的欠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些人看到好的作品都不会深感到文学的趣味,因为他们根本不知。这些精神上残废的人会因此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B.有些人以为自己会欣赏文学,实际上只是阅读一些品位低下的作品以寻求刺激过瘾,这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的表现。

C.有些人对文学知解得片面,趣味变得狭窄,局限于固有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从而导致了目光短浅,自以为是。

D.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阅读的深度,是培养文学趣味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别无良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没有读遍世界名著的人,其文学趣味是不高的;就如同生长在平原没见过真正的高山的人,其对“高山”的判断是错误的。

B.许多旧文学家之所以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是因为他们以先人为主,不能改变以前产生的评价标准,也就无法获得一种新的趣味。

C.培养文学趣味好比打仗开疆辟土,必须逐渐地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征服为我所有。朱光潜先生本人对六朝文、宋诗的认识的变化证明了这一点。

D.个人文学修养的提高,有赖于突破原有的狭窄的圈子.不断地创造新的趣味,并借此发现新的文学境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