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夷、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B.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C.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D.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和“叔”均属兄弟排行的次序,完整的次序是伯、仲、叔、季,若家族中有五个兄弟,则称最小的一个为“孟”。

B.“木主”,即木制的神位,在其上书写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称“牌位”,这与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有极为强烈的关联。

C.“采薇”是伯夷和叔齐两人在首阳山上的生存方式,与两人的身世结合,被后世诗文赋予了极高的人格内涵和归隐倾向。

D.“君子”原指贵族子弟,西周时期贵族往往深习礼乐教化,其后“周文疲惫”,“君子”经孔子改造,被赋予了道德内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兄弟二人都不愿继承王位,故先后离去,国人遂立叔齐的另外一个哥哥为国君。

B.伯夷和叔齐到达周地之后,发现武王正向东行军讨伐商纣,立即勒住缰绳,以孝、仁之道相劝阻,不但无果还险些丧命。

C.伯夷和叔齐隐居于首阳山之后,食不果腹,却慷慨作歌,在歌词中将上古帝王时代视为自己的精神故土,如今先王已逝,世间再无去处。

D.作者有伯夷、叔齐之死,对天道提出质疑,这是具有终极意味的坚定的道德拷问,至此全文达到情感高潮,其后文势变弱,至于无奈叹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②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1.B 2.A 3.D 4.①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回、厌,卒、蚤,句意各1分,共5分)②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贾子、徇、烈士、“死”的为动用法,冯生各1分,共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特殊句式进行断句,比如“或”以及“者……也“判断句。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此题主要根据名词和特殊句式去判断。 2.文化常识。“伯”和“叔”均属兄弟排行的次序,完整的次序是伯、仲、叔、季,若家族中有五个兄弟,则称最小的一个为“孟”。最小的一个称为“少”或“季”,“孟”比“仲”更长。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文化常识涵盖的内容较多包括科举制度、地理方位、对人的称谓以及计时单位等等。古代老大“伯”也可叫“孟”,男女都可用,所以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女儿的意思。“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是老大。“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叔,少也。”。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 3.D项“作者由伯夷、叔齐之死,对天道提出质疑,这是具有终极意味的坚定的道德拷问,至此全文达到情感高潮,其后文势变弱,至于无奈叹惋。”错在“质疑”和“坚定的”,应该是“困惑”和“尝试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D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第一段),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理解错误。 4.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词语的特殊用法,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重点词语:“回” 颜回;“卒” 最终;“蚤” 早早地;“厌” 满足,此处翻译为吃饱。第二句,重点词语:“贾子” 贾谊;“徇” 丢命;“烈士” 壮烈之士;“死” 为动用法,为名而献身。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开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到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到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他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裕,子孙也不断绝。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于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 “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着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的思维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体的形象符号,有助于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

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响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

C.《周易》体现的中国思维,完全摒弃了语言形式,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D.庄子“得鱼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观点,强调的是穿透形象进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涤除玄览”,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他们提倡排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寂。

B.中国哲学认为,要把握宇宙本体,应当以直觉、顿悟为主,以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为辅。

C.禅宗参悟修行的过程,直心而行,纯任心性之自然,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人无从启发和替代。

D.儒学大家张载、陆九渊主张抛弃直觉思虑,而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身心与道德本体的契合。

3.下列诗句与文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维状态最相近的一项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夏元鼎《绝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地,不得不长途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鸟儿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仍然幸存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也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继续忍饥挨饿艰难度日终老一生。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与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想象练习”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

①想象练习不进行真正的实践练习,而是把想要掌握的技能或运动场面等在脑海中反复地呈现。

②它可以保证比赛时发挥出较高的水平。

③这种训练可以稳定和改善技能,并能防止技能下降。

④想象练习是一种练习的方法。

 

查看答案

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几年,随着社会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城管执法中一些事情的发生,促使大家思考和转变执法理念:城管队伍形象不仅仅代表了政府形象,其实也代表单位。

B.“星光大道”栏目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广泛吸纳多种表演形式,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展示的绝活也异彩纷呈。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据初步调查,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长途客车司机疲劳驾驶所致,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指示,一定要认真调查和处理,做好安抚工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