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郑樵的夹漈(jì)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郑樵的夹漈(jì)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并决意隐居山野,以布衣之身为国家著述一部集史学大成的《通志》

他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漈草堂”。他这样描绘自己的选择:“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于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为什么郑樵偏要选择这样一处荒僻之地读书著作呢?

这和南宋初年的时局政治有很大关系。一个动荡的年代最容易滋养浮躁的心态,求功名的人多了,做学问的人少了。“靖康之变”后,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一番冷静之后,郑樵明白了许多,收起种种幻想,毅然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漈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去,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当他们“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今后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而坚持在夹漈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而穷愁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我们登上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就静静地树立在苍翠的松林里。周围听不到喧闹的人声,只有游云、野鸟、流泉日日和他相伴。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管,双目微启,若有所得。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

夹漈草堂远在戴云山东麓,其实,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摘自2006年8月25日《光明日报》)

1.请简要分析“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2.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这里的 “选择”、“境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3.从文中看,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     ;②_____ _____。

4.夹漈草堂明明远在戴云山东麓,可作者却又说“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请根据文意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树回忆往昔,实际上是作者到了宫河口,思绪翻腾,回忆往昔;并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2.选择是指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同时也就选择了僻静、孤独、坚持以及穷愁潦倒的生活;境界是指不追求功名利禄与书为伴的崇高的精神。(意思对即可,但是点要全) 3.郑樵请缨抗金、报效国家的理想破灭;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所以只能选择荒僻的地方隐居修史。 4.夹漈草堂是郑樵先生的象征,也是先生不慕功名利禄与书为伴的崇高精神的象征,只要我们离尘嚣愈远,离功名利禄愈远,我们就会离夹漈草堂愈近。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中考核段落作用。速读题干明确要求“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位于文章开头,而且是景物描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已经指出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语段作用,开头段落的作用主要有:(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结合文本可以得知“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作用: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树回忆往昔,实际上是作者到了宫河口,思绪翻腾,回忆往昔;并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关于段落作用的题型之答题技巧:(一)开头段的作用:一、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二、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三、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四、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五、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二)结尾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解题思路:(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比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三)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四)修辞类:针对修辞手法的命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明确其用的修辞手法,并根据要求回答它的作用。一般说来,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五)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插入传说、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 那么,插入部分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 。(六)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从论证的角度分析,引用诗文格言属于引证法, 一般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此外,引用史实和古诗文,还有丰富文章的内涵、 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七)、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在写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三是引出话题的作用。四是照应开头或结尾,或与之对比。五是表达主旨,深化主题。该题中结构上作用“引起下文”。 2.本题考查语句含义。本题“选择”选择具体的什么,有什么抽象意义,结合文章“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可知:选择是指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同时也就选择了僻静、孤独、坚持以及穷愁潦倒的生活;而“境界”即人在“选择”体现的精神品质、价值观、品格等,境界是指不追求功名利禄与书为伴的崇高的精神。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看位置,析语境。1.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2.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四、由果溯因,提炼内核。很多句子如果只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揭示,因此,应结合语境指向求因,提炼内核。凡是字面意思可问“为什么’的,均应在“为什么”上寻求原因,融入答案。五、联系时代背景、主旨、写作意图和作者的经历、创作风格等。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从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如该题中考核“选择”、“境界”。 3.本意考查筛选概括能力,速读题干明确要求,“从文中看”答题范围为全文,根据“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圈定有关语句:“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最后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读懂文言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准确地把握文中所写人物的语言、行为举止、性格特征,所表达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等信息,并根据题干要求,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3)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4)展现人物性格的;(5)非传记体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如该题中考核“原因”。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夹漈草堂”是一种具体可感的物像,它是郑樵先生读书著作的处所,“远在戴云山东麓”的“夹漈草堂”空间上对于作者来说,是有一段距离的;但同时作者也写出了“夹漈草堂”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比如“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等,可知“夹漈草堂”象征了先生的精神,抓住文章的这些内容便可以较为全面地作答此题。夹漈草堂是郑樵先生的象征,也是先生不慕功名利禄与书为伴的崇高精神的象征,只要我们离尘嚣愈远,离功名利禄愈远,我们就会离夹漈草堂愈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作品的内涵”,其含意是非常丰富的,就小说来说,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塑造人物表现出来的赞赏、贬斥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作品的主旨和写作意图,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切都在作品内涵的范围之内。赏析作品的内涵,既是对概括小说主题的考查(概括小说的主题属于小说阅读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小说鉴赏评价的考查(主要是赏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还有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成分)。因此这个考点实际是对作品的综合考查。该题中针对重点语句“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考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贾谊《过秦论》)

②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宋代民歌                           观祈雨

(施耐庵《水浒传》)                 (唐)李约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两首诗的前两句,都写大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则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写法,先写“桑条无叶”、“土生烟”,从农事的侧面写春旱的深重;后写“箫管迎龙”,则从农夫的侧面表现了人们祈雨的急切。

2.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诗歌主题。第一首第三句写“农夫”的焦急愁苦,第四句写“公子王孙”的闲适逍遥,二者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剥削阶级的厌憎;第二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早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B.乃一得              间:中间

C.更别塘求钓处        诣:到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大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余疑钓不善 动而掣则无有

B.倚竿              樊哙覆其盾

C.起立伺之            今人有功击之

D.亦知其趣            置土石

3.与“问之常钓家”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A.亚父者,范增也

B.吾属今为之虏也

C.欲呼张良与俱去

D.大王来何操

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②饵钩而下之。

③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为铜奔马正名

满分5 manfen5.com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坛,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心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1.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其名称一直众说纷坛

B.“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二名跟铜奔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铜奔马”一名中虽然有奔马,但是没有飞燕,不能令人满意

D.“飞廉铜马”一名,比起“铜奔马”、“马踏飞燕”等更逊一筹

2.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三才图会》一书撰作时代太晚,且有冗杂虚构之病

B.飞廉是人还是神,是兽还是禽,古人的说法并不一致

C.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人骑神兽、神龙的景象

D.《后汉书·董卓传》“飞廉铜马之属”中,飞廉和铜马应是两物

3.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到今的诗文中,有许多用燕子比喻良马奔腾如飞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的“二句”指“紫燕光陆离”、“紫燕跃武”二句

C.铜奔马足下有一鸟,文中透露出这种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马速度快于飞燕

D.作者认为,“紫燕骝”、“飞燕骝”的名称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铜奔马的造型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

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

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

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横线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

B.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C.我只记得古代有一种刑法,叫“髡”,那办法就是把古圣人所说的“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诸种东西之一的头发给去掉。

D“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