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者必怒吏卒多被榜。于是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①作郡,治理郡县。②讳,避讳,畏忌人家直称的名字。③上元,阴历正月十五。

1.解释下面加点词

者必怒(  

②吏卒多榜笞(  

③吏卒多被榜  

④于是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面句子

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3.这则故事后来衍化为俗语,这个俗语是:          

4.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1. ①违背,冒犯。 ②遭受。(不能解释为被动词。) ③鞭打。 ④全,全部。 2.差吏在街市上高挂告示牌,告示写道:“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榜,告示;揭,挂;依例,按惯例。以上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触者必怒,前一句是“田登作郡①,自讳②其名。”忌讳某事,所以触者翻译为什么样的人。触“违背”的意思。“榜笞”是一种刑罚,所以被要翻译为“遭受”。 榜笞,从字形结构判断应为鞭打。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根据已有知识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便可判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有以下判断方法: (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2)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3)通假代入法: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4)利用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占70%以上形声字,都是由其形旁来确定字义的。根据这一点,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法: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 (6)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7)语境推断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此题主要运用语法推断法、联想迁移法和字形推断法。 2.翻译的时候,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应先找名词,此句的主语是“吏人”即小官吏。“书”意思是“写”,难点是“揭”可根据联想迁移法,根据“揭竿而起”翻译为“高举”。而“防火”在此处有特殊意义,可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为“放花灯”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二、翻译原则: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中学生的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体现“信”和“达”。三、翻译策略——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等专有名词或②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二)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三)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四)调: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在翻译时必须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五)补:有些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即补出省略内容。通常会在文中省去了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宾短语中的介词等。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文言翻译题都是按“点”给分,“点”一般是重要的字、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点”还指一些重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疑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翻译时不可忽略。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3.“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此句的“放火”让人费解,按照平常意思去理解,不合逻辑。结合上下文可知“放火”实为“放灯”官吏的蛮横霸道,由此可见。 据此再概括本文的主旨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带有诙谐味道的俗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本题的要求是“用俗语概括主旨”。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每处0.5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宋人”“子罕”“曰”“尔”,以及句式结构“我以不贪为宝” “尔以玉为宝”。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找出动词 ,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7.利用总分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8.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此题主要根据名词和动词以及句式判断。 【参考译文】 田登做了州官,他忌讳别人直呼他的名字(由于他名字的“登”,与“灯”谐音。他不许身边的人,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触犯了他这规矩的人,必定(让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在这种情况下全州的老百姓,只好称“灯”为“火”。正值上元节放灯的日子,(官府)允许人们在州的辖区内游览赏玩。于是官吏就在发布于闹市的文书上写到:“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

1.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的用意是

A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

B说明天色已晚,时间紧迫。

C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辅垫。

D说明天色昏暗,为渡者“熟视小奚”埋下伏笔。

2.予愠为戏”的意思是

A我和气地跟他玩了一会儿

B我恼怒地戏弄了他一番

C我生气为他是我开玩笑。

D我恼怒因为他和我玩游戏

3.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

A欲速则不达  B日暮途

C不耻下问    D半途而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嗨,迈克

周海亮

迈克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他的脖子僵直,身体僵硬,肌肉一点一点地萎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保持一种固定且怪异的姿势。他只有14岁,14岁的迈克认为自己迎来了“老年”。不仅因为他僵硬不便的身体,还因为,他的玩伴们,突然对他失去了兴趣。

母亲常常推着迈克,走出家门。他们来到门口,来到阳光下,背对着一面墙。那墙上爬着稀疏的藤,常常有一只壁虎在藤间快速或缓慢地爬过。以前迈克常盯着那面墙和那只壁虎,他站在那里笑,手里握一根棒球棒。那时的迈克,健壮得像一只牛犊。可是现在,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任母亲推着,穿过院子,来到门前,靠着那面墙,无聊且悲伤地看着面前三三两两的行人。现在他看不到那面墙,僵硬的身体让那面墙总是伫立在他身后。

14岁的迈克曾经疯狂地喜欢诗歌。可是现在,他想,他没有权利喜欢任何东西——他是一位垂死的“老人”,是这世间的一个累赘。

可是那天黄昏后,突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照例,母亲站在他的身后,扶着轮椅,捧一本书,给他读一个又一个故事。迈克静静地坐着,心中充满悲伤。这时有一位美丽的女孩从他面前走过——那一刻,母亲停止了朗读。迈克见过那女孩,她曾和自己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只是打过照面,彼此并不熟悉。迈克甚至不知道女孩的名字,可那女孩竟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看看他身后的母亲。然后,他听到女孩以清脆的声音跟他打招呼:“嗨,迈克!”

迈克愉快地笑了。他想,原来除了母亲,竟还有人记得他的名字,并且是这样一位可爱漂亮的女孩。

那天母亲给他读的是霍金的故事,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身患卢伽雷氏症的强者。他的病情,远比迈克的严重和可怕。

那以后每天母亲都要推他来到门口背对着那面墙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每天都会有人在他面前停下,看看他,然后响亮清脆地跟他打招呼:“嗨,迈克!”大多是熟人偶尔也有陌生人。迈克仍然不能动仍然身体僵硬。可是他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因为有这么多人记得他问候他。他想这世界并没有彻底将他遗忘。他没有理由悲伤。

几年里,在母亲的帮助下,他读了很多书,写下了很多诗。他用微弱的声音把诗读出来,一旁的母亲帮他写下来。尽管身体不便,但他过得快乐且充实。后来他们搬了家,他和母亲永远告别了老宅和那面墙。再后来他的诗集得以出版——他的诗影响了很多人——他成了一位有名的诗人。再后来,母亲年纪大了,在一个黄昏,静静地离他而去。

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他突然想给母亲写一首诗,想给那老宅和那面墙写一首诗。于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他回到了老宅的门口。

那面墙还在。不同的是,现在那上面,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青藤。

有人轻轻拨开那些藤,他看到,墙上,留着几个用红色油漆写下的很大的字。那些字已经有些模糊,可他还是能够辨认出来,那是母亲的手迹:

嗨,迈克!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张采鑫高长梅编著,九州出版社)

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写迈克的心理变化过程。

                      → 自信振作 →          

2.母亲给他读故事或者诗歌时,为什么要让迈克“背对着那面墙”?

3.小说到最后才告诉我们,墙上的“嗨,迈克”是母亲的笔迹。这样安排有什么妙处?

4.下列对本文内容和主旨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使得迈克看到生活的希望,增强了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B那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和迈克打招呼,是为了表达她对他的同情、关心与鼓励。

C母亲、老宅和那面墙改变了迈克的命运,所以迈克想要写一首诗献给她和它们。

D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的残疾,有信心有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并被金圣叹誉为“第五才子书”的中国长篇章回体小说是           

②罗曼·罗兰认为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伟大的人,因此他选择                      等三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作为《名人传》的传主。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集装箱和大宗运输行业正经历周期性下滑,但分析师却对一些相关股票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环境里,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气焰嚣张的“大人物”,人们往往会对他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令那些过去对中国有成见的人也不得不           

A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B另眼相看    侧目而视   刮目相看

C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D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