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赤壁赋》回答文后各题。 1.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根据《赤壁赋》回答文后各题。

1.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抱明月而长终         B.顺流而东也

C.倚歌而和之           D.侣鱼虾而友麋鹿

2.《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做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B.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与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C.第2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3段“客”借英雄人物与功绩的易逝、宇宙的无穷,最终生发出欲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幻想。

3.对第3段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段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B.作者描写曹军盛况,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使用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情感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D 2.B 3.B 4.(1)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因为事情而感慨。 (2)何况我和您在江边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而”,是“抱明月”而长终的,表示修饰。B项“而”,表示修饰。C项“而”,表示修饰。D项“而”,表示并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本题主要考查“而”的含义,常见的有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说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说理。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不是“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而是借历史人物的显赫一时,叹自己今天的生命的短暂。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不是“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而是借历史人物的显赫一时,叹自己今天的生命的短暂。 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及——等到,倦——厌倦,情——心情。(2)况——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倦”“情”“况”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特有的美,勾勒出故都之秋清、静,又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忧郁的情怀。

B.《兰亭集序》中尽管有“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情绪,但总体来说作者是积极乐观的。

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中的诗,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D.“莲叶何田田”出自《西洲曲》,“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修辞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查看答案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中“酣眠”和“小睡”分别指的是(     

A.满月与淡淡的云                   B.满月与淡淡的云遮住月色

C.朗照与经淡云遮隔后的疏朗的月光   D.朗照与朦胧的月色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七月既望既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则指最后一天。

B.古人在给兄弟起名字时往往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有序。“伯”指老大,“季”指最小。“项羽季父”即指项羽的叔父。

C.“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古俗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子们要穿针乞巧。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两句说的是同一时间,只是前者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后者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                属:嘱咐

B.正襟                危:端正地

C.况修短随              化:变化

D.而莫消长也            卒:死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