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人简直不可理喻,没有票硬要进来,最终被工...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人简直不可理喻,没有票硬要进来,最终被工作人员赶出去了

B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C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D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A项“不可理喻”,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B项“师心自用”是只凭主观,自以为是,是贬义词。不合语境。C项“上行下效”在上者这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现多用贬义D“今非昔比”指今天与过去不能相比,形容变化巨大。而这里应该用“今不如昔”。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对象错配,如本题C项“上行下效”在上者这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现多用贬义。用于修饰“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明显感情色彩失当。总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

B清明时节,我们相伴去郊外踏青。一路上,四野风光宜人,大地一派生机。途中在田埂上休息,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C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D关于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报道连篇累牍,读者却对一个“平常英雄”格外关心。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福康安大帅挥师高原,一直打到加德满都,尼泊尔国王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从此向中国称臣,岁岁纳贡,沦为藩属。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C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意兴阑珊

D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常常是文不加点,字迹潦草,即使是有标点的,往往也是极不规范,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痛。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苏洵归结出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别人胁迫,可见其感情之沉郁,语气之激切。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人只是感叹是没有用的,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

(4)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解释以下加横线字的意思

(1)冬夏晴雨,姿态万变,造化之尤物也。

(2)合于桑林之舞,乃经首之会。

(3)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4)令四面骑驰下,山东为三处。

(5)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6)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7)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地,杀三十许人。

(8)嬴而不助五国也。

(9)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10)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1)复道行空,不何虹?

(12)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文后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