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條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加横线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职论事而责之矣,翰亦罢去          过:过错,罪过

B帝兼旬不返,傅属书请之              贻:送

C二年正月,钦宗金帅营                诣:往,到

D持首送之,金人曰                    绐:欺骗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金兵分四翼噪前,兵败退         庄宗受藏之于庙

B苟不已,则死继之               客初至,不冠不袜,蓝手巾裹头

C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

D明年二月,死朔廷               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是科举时代经殿试考试及第者之称。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钦宗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被称为庶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條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藏匿了太子,并且杀了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借此暂时保全太子。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A 2.B 3.A 4.D 5.C 6.(1)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这片土地,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立即死去。 (2)金人即使不索求我(这个人),我也应当与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请求拜见两位敌军将领酋长并当面斥责,也许万一可以实现成功呢。 (3)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中“过”,根据前文意“以职论事而责”可知译为为“过分、太甚”。句意为: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A“过”前面连接的是“责”,动词,解释为“责备”,显然选项“过错”不能搭配,可以判断选项错误。根据内容“以职论事而责”可知译为为“过分、太甚”。句意为: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B项都译为拿,用。A项分别表修饰;表顺承。C项前句为所字结构;后句译为处所,地方。D项分别译为在;和,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前句译为在,“明年二月,死于朔廷”,介词表示地点。后句译为和、同,“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表示“和赵国作战五次”。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人名词,比如“高丽”“傅”“苏轼”“蕲州”,时间名词“宣和末”,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人名词,比如“高丽”“傅”“苏轼”“蕲州”,时间名词“宣和末”,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其他儿子被称为庶子”错。庶子是指嫡子以外的众子或妾所生的儿子。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庶子:也称“庶孽”、“庶男”,指庶妻所生的儿子。即媵、妾、侍女、婢女、家妓、情妇所生之子。需要说明的是:“平妻”所生的儿子,不是庶子,而是“嫡子”,所以有时会出现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但是,平妻所生嫡长子的地位稍低于嫡妻所生嫡长子。庶子的地位,低于嫡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原文根据文本内容“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可知,“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且杀的是“状类宦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根据文本内容“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可知,“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且杀的是“状类宦者”。 6.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唯——只,帝——统治(名词做动词),苟——如果。(2)俱——一起,面——当面(名词用作状语),责——斥责,济——成功。(3)忽微——细微的事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溺——溺爱的事物(动词活用为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唯”“帝”“面”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担任礼部员外郎一职。当时蔡條是尚书,孙傅给他陈述天下的事情,劝告他要立即有所变更。不这样的话一定会失败。蔡條没 有采用他的话。升到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言论虽然偶尔与苏轼的相合,本意也没有别的,只是就职论事责备的有点过头而已。许翰也被罢职离开。靖康元年,朝廷征召孙傅担任给事中,晋升为兵部尚书。他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的法令制度,钦 宗问他原因,他说:“祖宗的法令能让百姓受惠,熙丰年间的法使国家受惠,崇观年间的法令使奸人得到好处。”当 时的人认为他说的是至理名言。靖康十一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又改任为枢密院同知,金人包围了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金兵分四面鼓噪着前进,宋兵败退,掉到了护龙河中,尸首都把护龙河填满了,城门急忙紧闭。这一天,金人于是登上了都城。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国大帅的营帐求和,让孙傅辅佐太子留 守都城,依然兼任少傅,二十天了皇帝也没有返回。孙傅多次写信请求进过送还皇帝。等到废钦宗立金人的文书到达,孙傅非常悲痛地说:“我只知道只有我们的君主能做中国的皇帝,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就为此而死。”金人来索求太上皇、皇帝皇后、诸位王爷,嫔妃。孙傅留下了太子不遣送。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对金人说:“宦官想要私下里让太子出城,城门口的人互 相争斗杀了他们,误伤了太子。趁着大帅的军队讨伐平定的机会,杀了这些作乱的人来献上,如果还是不停止,我就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肯承担这件事情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的老师,应当和太子一同生死。金人虽然不索取我本人,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谴责他们,或者还有可能把事情办好。”于是跟从太子一起前往。守门的人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你参与什么?”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三太子的老师,应当誓死相随。”这一天晚上,留宿在城门下,第二天,被金人召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廷。绍兴年间,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三位画家:

第一位,画一幅画需要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我绘画极其严肃,我绝对不会像某些画家一样作画时像玩游戏。”

第二位,画一幅画的时间不长,有时一天甚至可以画好几幅。他说:“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能够让人喜悦、放松,感受心灵之美。我不会像有些画家画不出画来就觉得自己对艺术很严肃。”

第三位,画一幅画没有具体的时间。他说:“我想画就画,也不为什么。我认为艺术就像散步和工作一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概括唐代“以胖为美”的三个具体原因。要求:每个原因都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唐代繁荣昌盛,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吃饭。唐代开放兼容并包,使唐人充满自信,使大唐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眼界十分开阔,不拘于旧有的审美情趣,不惧怕身体的丰满甚至肥胖。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有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格子内。

市质监局提醒市民注意,牌号为201.202的不锈钢,耐腐蚀性不如304不锈钢,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腐蚀,造成金属离子迁移至食品中的风险。不是所有的304不锈钢均能符合GB9684—2011中的溶出限量,不锈钢材质的组成符合304牌号的要求,也有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金属离子溶出量超过GB9684—2011中的限量值。判断食品用不锈钢制品的安全依靠不锈钢牌号,还应该依据是否符合GB9684—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中的重金属溶出指标要求。

        ②要      ③不仅        ④更        ⑤即使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简单地说,就是使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

②也包括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

③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

④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

⑤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

⑥国学是什么?

⑦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

A.⑥③⑤⑦②①④            B.⑥①③⑤⑦④② 

C.⑥①⑦④②③⑤            D.③⑤⑥①⑦④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