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憎恶(zèng) 谨严(j...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恶(zèng)     严(jǐn)    寂(cén)     铢必较(zī)

B.翼(zhěn     (yán)    水(lǎo)     陪鲤对(tāo)

C.远(tiáo)     逦(yǐ)     (miǎn)    剪掠 (yuān)

D.达(huàn)     (jì)     (zhuó)    相为命(gèng)

 

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憎恶zèng-zēng;C项央浼miǎn-měi;D项更相为命gèng-gēng。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多音字记忆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A项“憎” 形声。从心,曾声。本义:憎恨厌恶;B项注意辨别“浼”的形近字“娩”“睌”, 形声;从氵、免声。)污染;玷污。请托;央求;C项注意“更”, 更gēng①(动)改变;改换。②〈书〉经历。③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更gèng①(副)更加。②(副)〈书〉再;又。还有一些统读字,要注意分类记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顾城《执者失之》)

读懂上述材料并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2)            ,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

(4)守着窗儿,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眼儿媚   [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                       形象。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下阕的写作艺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农者,天下之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选自欧阳修《原弊》)

1.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B.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蓄养

C.农者,天下之                 本:根本

D.一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       岁: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后人哀之不鉴之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D.古为政者                    佯狂不知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B.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的手法,给他描绘出了“仁政”之后百姓安居富裕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欧阳修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D.欧阳修指出父母官懂得致力于农业生产而不懂得节约费用来爱护农民,这其实也是没有弄清楚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的表现。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为 政 者 上 下 相 移 用 以 济 下 之 用 力 者 甚 勤 上 之 用 物 者 有 节 民 无 遗 力 国 不 过 费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故乡的山泉

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我压抑着内心的疼痛问道“将来你们我们的孩子天天要在这里打高尔夫球吗?”

没有谁能够回答我。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再也看不到、喝不到了你们就不心疼?就不觉得可惜吗?你们都忘记了小时候一起去碾子沟里干活儿累了渴了就往山泉边跑的情景吗?”

我知道老家的伙伴们也都无力去保护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

诗云“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

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

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接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好好爱它吧孩子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这是我们世代的家园!不要忧愁孩子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

——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

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

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

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

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

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

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

还有你还有你们——

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

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2.“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一句在文中两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其作用有什么异同?

4.根据全文“故乡的山泉消失了”相关内容联系现实分析作品的主旨。

5.题目是“故乡的山泉”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