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我们占据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的方向。——霍姆斯

常问路的人,不迷失方向。——芬兰谚语

当整个鱼群都往同一个方向游的时候,作为后来者没有任何优势。但假如你 往相反的方向游,你就是第一名。——鱼群理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行动要有方向 霍姆斯说,你所处的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的方向。 人们嘲笑驴子愚蠢,蒙上它的双眼,它日夜不停地向前赶路,实际上永远无法摆脱那个魔幻的怪圈。驴子回敬人类,如果用黑暗蒙蔽你的双眼,在皮鞭下,你会走向何方?无非也是徒劳盲目地兜圈子罢了。 人类认识到方向的重要,所以古有司南恒指南方,今日远航碧波千里不可或缺的是罗盘,古人编故事讽喻“南辕北辙”的人愚蠢,不判方向。而类似的事情也许每一天都在发生,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而被忽视,甚至淡漠。总是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横亘眼前的繁忙中,而疲惫中无奈地发现其实一切都很徒劳,如果采取另一条途径,也许事情会变得简单明朗。 行动要有方向,不是任何模棱两可的方向,而是正确的方向,笃定的方向。如果比赛尔的村民没有得到肯〃莱文的指点,也许他们永远不明白北极星闪烁出的希望的光辉,永远以为沙漠的宽广超越了他们努力的极限。他们缺少的只是方向,认准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不可扼制的成功。 拉斐尔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但他没有留下任何传世杰作。因为他除了作画,还是一个诗人,同时精心于他的菜园。结果是,他的诗矫揉造作,他的画平平无奇,只有他卖的各种蔬菜味美价廉。他不是没有炽热的激情,不是没有超凡的才能,只因为他的行动没有方向,全面出击的结果只留给他全线崩溃的遗恨。拉斐尔不会写诗,但他只要一支画笔就够了,他天才的光芒在历史画坛灼灼生辉。 就像迷雾中的航船需要远方也许隐隐约约但总是坚定的灯塔; 就像黑暗中摸 索前进的旅人需要远方仿佛要被吞噬却终于不熄的如豆的灯光; 任何行动都需要 一个正确的笃定的方向。 同是方向,亦有所不同。譬如你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你瞄准近旁枝条上的 麻雀射得高远一些。 一个伟大的目标下支配的行动总比你戚戚于贫困,汲汲于富贵的纷忙要高尚得多。居里夫人说照顾孩子,操劳家务把时间浪费了,而她是连得两项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同时把她的孩子培养成了科学家。 当你的心中有一个伟大的目标的时候,无论你干什么都不会妨碍你的思考。你的热情,你的能力总会迸发出成功,只有你走到你的方向的前端。 瞄准正确的方向,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你的目标、你的理想横在你的方向 的尽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材料作文,其形式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首选。题目设计没有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其关键词非常明显——“方向”。人生发展也好,社会进程也好,从根本上看,无外乎向哪里走和怎样走的问题,前者即方向问题,后者属方法问题。高考命题历来多关注后者,而对方向问题一直没有涉及,这就为以后的命题提供了轮转的空间。2012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入实质性实施的一年,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一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许多人难免想到“方向”这一敏感话题,更有可能从生活中的诸多具体事件中感受或联想到“方向”的影响。这样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很容易把命题者的思维吸引到并粘在“方向”或与之相关的命题上。对于走向人生主航道的高中生而言,“方向”问题不仅有丰富的取材空间,更有利于启发他们反省自己的现状,规划自己的未来道路,这也是其堪作高考作文题的技术性条件。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四句话组成,每一句话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方向”,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发现材料的核心概念。围绕“方向”,采用什么观点?由于材料有意保持了开放的态度,所以不必强求。材料的每一句话构成一个角度,分别反映了方向的重要性、寻找方向的技巧、坚持既定的方向、要善于调整或改变方向。这不仅加深了对方向的理解,更为作文构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确定了自己的作文立意,还要善于把抽象的观点形象化、具体化,或把整体性的论点分解为几个侧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上的鉴别力

林语堂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只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要学富五车,而只须明于鉴别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何者是可憎的,即是在知识上能鉴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着历史上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一个满腹学问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或竟是只知依入门户,并无卓识的。这种人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智识上的鉴别力。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和惑人的诗人、惑人的艺术家、感人的独裁者,与惑人的心理学家。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可付诸一笑。当一个人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惧。

因此识和胆是相关联的,中国人每以胆识并列。凡是后来有所成就的思想家和作家,他们大多在青年时即显露出知识上的胆力。这种人决不肯盲捧一个名震一时的诗人。他如真心钦佩一个诗人时,他必会说出他钦佩的理由。这就是依赖着他的内心判别而来的;他也决不肯盲捧一个风行一时的画派,决不肯盲从一个流行的哲理,或一个时髦的学说,不论他们有着何等样的大名做后盾。他除了内心信服之外,决不肯昧昧然信服一个作家,这就是知识上的鉴别力。这无疑是需要某种对于自己的天真坦白的信心的,而这种自我便是一个人所有的最可靠的东西,一个学者一旦放弃了这种自我判断的权利,他便随时可受人生的各种欺蒙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警告其实也是现代的学校所极为需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一般的学校制度倾向于割舍了鉴别力以求学问,以一种堆塞的方法,以为有了一大堆知识便算是早就了一个有识之士,而把愉快的求知扭曲为一种机械的,有一定分量的,呆板与被动的知识的堆塞。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知识置于思想之前?我们为什么愿意称呼一个仅是读足了学分的大学毕业生为学成之士?这种学分和文凭何以会取代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因为我们是在将民众整批地教育,如在工厂里边一般。所以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世上实在无所谓必修科目,无必读之书,甚至莎士比亚剧本也是如此。我曾受过相当的教育,但我至今弄不清楚西班牙京城叫什么名字,并且有一个时期还以为哈瓦那是一个临近古巴的海岛呢。

(选自《生活的艺术》,有删改)

1.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

2.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

3.请归纳本文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壁画

贾平凹

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除了挖掘出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

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它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我爱唐美人。

我走进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真正的人的气息。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至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友人的话,令我陡然悲伤。对于美人老的态度,从来都是有悲有喜的两种情怀,而这种秉性可能也正是皇戚贵族的复杂心理,他们生前占有她,死后还要带到阴间去,留给后世只是老了的美人。这些皇戚贵族化为泥土,他们是什么狗模人样毫无痕迹,而这美女人却留在壁画里,她们的灵魂一定还附在画上。灵魂当然已是鬼魂,又在墓穴里埋了上千年,但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似乎不久前还有过匆匆一面?

参观完了壁画,我购买了博物馆内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六妹”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身子,我要带她到我家。我将画页悬挂室中,日日看着,盼她能破壁而出。我说,六妹,我不做皇戚贵族宫锁你,我也没金屋藏匿你,但我给你自在,给你快乐,还可以让你牧羊,我就学王若宾变成一只小羊,让你拿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1)1.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

(2)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3)3.分析第③段和第⑤段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4)4.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补。

(1)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3)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何不为也?

(5)             ,能使枉者直。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7)             ,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8)知汝远来应有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请比较分析一二句中的“泉声”和“鸡鸣”的作用。

2.三四句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山农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                    易: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                贽:见面礼

C.色卑而词                    款:缓慢

D.不人之不知                  病:担心,忧虑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能诗故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B.凡世之有好于物             所以遣将守关

C.冻饿衰沮不厌               吾尝终日思矣

D.足以挠其气                 用亡郑以陪邻

3.请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②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

4.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