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的人生

19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年6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1926年到1928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有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1925年到1933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文艺心理学》《谈美》也陆续问世,《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炼,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学术界。

1933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返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这部50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

(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

②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

③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

B.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

C.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

D.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

E.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2.朱光潜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开明人”?请简要分析。

3.朱光潜先生的课,为何深受学生欢迎?请简要概括。

4.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AB((写对一个给2分) 2.①改革教育,开展启蒙运动。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②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创办开明书店和面向中学生的《一般》杂志,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③所著对青年有积极影响。著述指导青年如何做人做学问,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①学问深厚: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授课外籍教授也难以企及;②讲课有吸引力:语言精练清楚,举例妥帖易懂,深入浅出;③学术品格受人景仰:学术上勤奋执著、诚实本分。(4分) 4.①研究“美”:是一位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一生专注于美学研究,美学论著蜚声海内外学术界。②传播“美”:美学著述影响深广,且立足于大学课堂,美学课广受欢迎。③情怀美:关心国事,有崇高的爱国情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私学与杂志,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④品格美:勤勉踏实,坚毅执著。以这样高尚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 (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进行比较分析。C项概括不全面。“这样做的好处”还能促进其“更细致的思考”。D项,分析不当。朱光潜后来被邀请到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是因为先前在北大讲的“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反响热烈”。E项概括不当。“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所以选AB。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做多项选择题时,我们要将试题中的信息还原为文中的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两相比较,寻求差异进行作答。做简答题时,要根据试题要求,从原文信息段中找出信息句,然后整合概括作答。 2.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朱光潜被人们称为“开明人”,这表明朱光潜在文本中有很多的事迹或行为能体现出其“开明人”这一点,因此答题时,可首先从文本中筛选出与之相关的答题区域,然后根据语段提示,提炼出来概括作答。读后可知,答题区域主要在第一段,例如,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既告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可根据这些语句分条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例如本题就可根据第一段中的关键提示“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从这一段中筛选出能体现这一点的句子概括即可。 3.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人物精神的能力。朱光潜先生的课之所以受学生欢迎,自然是与朱光潜的学问、讲课的风格、朱光潜的人品等有关系,因此答题时,要从文本中找出与这些角度相关的语段,然后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例如,“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可概括出朱光潜的学问深厚。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题基本思路:①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③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④根据题型选择方法,如果是专题式,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例如本题就可根据语段的提示,从学问、讲课、人品等角度概括作答。 4.朱光潜的人生之所以被誉为“美的人生”,自然有其“美”的表现,答题时,从文本中找到能体现朱光潜“美的人生”的答题区域,然后分条概括出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答题区域在文本第三、第四段和相关链接1和2,可分别从其美学研究成果、美学课、爱国的情怀美、品质美等角度概括作答。然后再阐述朱光潜的“美”给自己的感悟与启示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思路:1.读原文,明大意。考生要速读传记,勾画体现传主人生轨迹的典型事件和生活细节;把握由传主的人生轨迹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初步感知传记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进而了解写作意图。2.读题干,明要求。研究题干,把握答题重点;审清题意,明确答题方向。如试题要求分析手法作用的,就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如试题要求把握传主形象的,就应该从事件、人物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同时也可从作者的议论性描述、从引用他人对其评价、从过渡转折句等方面概括。考点思路明确了,答题就有了保证。3.定语境,选信息。一般答案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理想的政治、社会民生状态有着不懈的追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将这种政治态度概括为:                   

(2)《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3)《归去来兮辞》写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结尾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元史·张养浩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毁祠三十余所              淫:淫靡

B.拜住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中

C.以其直                      旌:表扬

D.乃检库中未毁钞文可验者      昏:模糊

2.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B.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C.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D.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3)(课本翻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不同的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怀抱、远志和精神。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信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信:“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