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地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

2.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4.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D E 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不说讨好别人的话。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每答一点给2分) 3.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②著作颇丰。③曾编撰英汉词典。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每答一点给2分) 4.评分标准:观点给1分,支撑句每点给2分。观点:我赞成林语堂在文学上提倡幽默风格,走幽默文学的路子。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特长在此,没有幽默就没有林语堂。②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成分,会提升文学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爱国。③生活中总有不顺,幽默实际上是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精神。观点:我赞成鲁迅的观点,以笔作刀枪回敬敌人。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②国家动乱,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表述错误,原文第七节中“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B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原文第二节中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林语堂敢于站在群众一边,与当局作斗争。C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属于物种生有。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题干问的是“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正直耿介”,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第2-5节,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的第2-5节。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例如从第2-5节概括出取关键词语“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目标也就是对摄影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 3.题干问的是“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关键词“文化方面的贡献”,答题区间在文章第一节和后四节中,关键语句为“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本题的“块”就在文章第一节和后四节。二 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目标也就是对摄影产生影响的方方面面。 4.题干问的“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看法,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证明,然后联系现实,谈看法。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王振东

“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

“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 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 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

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 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 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 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

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 故,侯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 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 啥恁好吗?

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 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 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

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

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

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

“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

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 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 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 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

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

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秤作为标题,一语双关,富于艺术性。作品不仅以此为线索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揭示了主题,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B.小说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假秤锤开头,又以侯三把那个假秤锤包好收藏结尾,结构严谨,且表明侯三对这个秤锤喜爱有加。

C.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D.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形象虽个性鲜明,但都不诚实。侯三修假秤锤欺骗顾客,妻子换假秤锤欺骗侯三,修秤师傅两次造假还多赚人家三十个钱。

E.小说后六段4次写到侯三的“惊,人物心理活动微妙复杂,言简意丰。作品语言朴实而富于表现力,如,愧疚写在脸上,泪珠子碎在脸上。

2.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

4.“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许多启迪。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               。”两句,充分体现了奉献是一种至死方终的境界。

(2)古人常感愧于春光易逝,无以挽留。晏殊《浣溪沙》“              。”两句,就是思考季节变化和年华交替的名句。

(3)《氓》中,表现男子感情不专一,一变再变的诗句是“               。”

(4)屈原在《离骚》中,埋怨楚怀王做事无准则,不察民情的诗句是“              。”

(5)泛舟江上,举杯相邀。“             。”——苏子何其洒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 “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 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 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 “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 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 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 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 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 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 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 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 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D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