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心尖上雕刻的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里面有对女性命运的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心尖上雕刻的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里面有对女性命运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傲与冷,使读者仿佛五脏六腑变换了一个全新格式,如她的《倾城之恋》《红致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

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作品中的顾曼贞,永远穿着暗蓝旗袍,因为她姐姐曼璐蜕变为二流交际花的缘故,她这样的穿着多少有些自卫的意味。然而在沈世均眼里,她却是“纤细而坚强的,笼统的好”。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里想起她,“故乡就变成异乡了”。于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车就来厂里,恰在门口遇见她。他急道:“曼贞,我有话对你说。”曼贞看他着急的样子,上下打量他,一连串猜测在她脑里闪过——他订婚了,他家里出了事,他辞职……他却道:“我有好些好些话要对你说。”

张爱玲的笔仿佛是有神灵指使的。事情越是千钧一发,她却越是漫不经意。这种千百年来世间男女所痴心的一桩事,若放在俗家笔下,不知要制造多少哆嗦、琐屑而无聊的语言幻像呢,并且还往往纠结于外围,深入不到内里。而她三言两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呈现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确切与传神。这样的工作,真非天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紧的好处还是作品的内在本身,它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美的形式在技术上是可以复制的,它如叶片的暗影。叶子连结了枝蔓,枝蔓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许多根线条形成一个走势,顺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这核心才是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它必是赤裸的,也是坦率的,藏不住任何的秘密。它是关于一个人心目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对人生世态的观念。它所展现的点滴零碎,都来自这里。如果作家对世界的理解是混乱的,由这个根脉核心抽条出的枝蔓花叶,也必定是繁复混乱、没有秩序的。

张爱玲偏偏让美好而干净的生命轨迹,经历灾难与泥沼。曼贞被姐姐囚禁而被姐夫玷污,生了孩子,却不得不为了孩子再回到灾难与泥沼里——在姐姐死后居然选择嫁给了姐夫。“她固然是带着一种自杀的心情。但死了倒也完了,然而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止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比当初想象中的不堪更加不堪。”我觉得她对世界的理解是悲观的,也有超现实的成分。她有着伤痛。也有着对世道人心的彻底失望。她为了保存着她的傲慢和尊严,只能选择孤独。以前很多人一提起张爱玲,就仿佛进入了戏剧情景,表情和腔调也立即被附魂了上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雅。

而对于她,人们似乎多觉其雅,而忽略其痛。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痛苦才被打开的,这使她看见了世人所不察觉的隐性世界。张爱玲固然有着贵族血统,生活优裕,曾经快乐地在她母亲家的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听着客人们演话剧,唱英文歌。岂知后来的生活急转直下,母亲离开,只剩下她和弟弟跟着父亲生话。他们的生活是可以想见的。有钱也不行,不是钱的事。他们的裤腿永远短了一大截。冬天的鞋子进了水,脚肿胀得像一个面包。只是因为她对继母顶了嘴,她父亲的耳光便打过来。她只记得地的脸偏向左一边,又偏向右一边。他父亲甚至囚禁她半年,病了也不给医看。没心没肺的孩子或许慢慢把这忘了,偏偏她有的只是灵性,她是靠着灵性生长的,就只有把这苦痛储存了。那些整块吞咽的痛苦慢慢结了痂,内里的变化却永远地渗透到她的生活里。

那时候她心中的母亲,其实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母亲,除了是血脉之源,更是安全、温暖、爱之所在。但这些过早地离她远去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在繁花似锦的表层底下,求助而又无助地,爱又恨着她的生之源。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她过早地面对了,也因此生发出对世界的悲剧感。她对心中那个叫做母亲的存在,只是心向往之,而永远地求之不得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可以复制,但其内在本身却是由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世态的观念决定的,《十八春》所展现的内容支离破碎,这也与张爱玲对世界的理解的有关。

B.作者从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张爱玲一系列作品为例,揭示了她所经历的生活变故对其性情和作品的影响。

C.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情怀,往往有着作者现实人生的影子;张爱玲成长经历中的无助、苦痛,也自然会反映在她的一些作品中。

D.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了由早期的“雅”到后来的“痛”的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使她过早地吞咽了人生的痛苦,也因此形成了她对世界的悲剧感。

E.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张爱玲的作品文笔细腻、精妙、传神,能抓住精要,呈现真相,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是一般文学家难以达到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是《十八春》?请简要分析。

3.对于张爱玲,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似乎觉其雅,而忽略其痛”?请简要分析。

4.文中阐述了张爱玲人生早期经历的痛苦和她事业上的成功之间的联系,有读者认为痛苦往往能助人成功。你是否赞同这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C 3分,E 2分,B 1分,A.D 0分。 2.①《倾城之恋》等作品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而《十八春》则显得练达而老成;②《十八春》在形式上简洁、精妙、确切而深刻;③《十八春》在内容上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准确传达出了张爱玲对世界的理解。(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人们大多知道张爱玲出身名门,生活优裕,气质高傲、冷艳、优雅;②张爱玲的很多作品比较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③人们较少关注她曾经的无助、苦痛,也难以理解这种生活经历对她作品的影响。(6分,生活的“雅”和作品的“雅”各2分,“痛”2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赞同。理由:①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痛苦,才会对人生有更清晰的洞察、更敏锐的感觉和更深刻的理解。张爱玲早年的痛苦经历使她看见了世人所不察觉的隐性世界,使她对女性的命运有精妙的体察,对世道人心能一语洞穿,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②痛苦能磨砺人,激励人超越痛苦、走出困厄。张爱玲跟父亲生活时,挨打,受囚,但她没有没心没肺地把这些忘了,而是靠着灵性生长,把这苦痛储存,为她后来的创作打下了精神的底色。 (示例二)不赞同。理由:①痛苦的境遇常常不能为人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反而可能成为成功的障碍。张爱玲的成功并不能证明多数人都能成功。②痛苦能否助人成功,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性格、精神和对待痛苦的态度。只有性格坚强、追求远大、才华出众的人才有可能战胜痛苦、实现超越,多数人或者在痛苦中沉沦,或者将痛苦淡忘。对挨打、被囚这些痛苦经历,张爱玲靠着灵性生长,把苦痛储存,成为人生财富;但没心没肺的孩子或许会慢慢忘了,不会对人生起到正面作用。③过于沉重的痛苦或过早地面对人生的痛苦,会对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留下阴影。张爱玲幼年时父母离异,缺乏母爱等这些痛苦经历使她生发出对世界的悲剧感,一生精神痛苦。(8分,一点4分,其中阐述理由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中,A.“《十八春》所展现的内容支离破碎”错文章第四节中 “美的形式在技术上是可以复制的,它如叶片的暗影。叶子连结了枝蔓,枝蔓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许多根线条形成一个走势,顺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B.作者主要是以张爱玲的《十八春》为例;D.原文最后一节“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她过早地面对了,也因此生发出对世界的悲剧感。她对心中那个叫做母亲的存在,只是心向往之,而永远地求之不得了。”“最艰难的悖论”是说她对母爱的求助与无助、爱与恨的矛盾,选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认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是《十八春》?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考生所找的事件应能体现“《十八春》的好”。答题区间在1-5节中,提取的关键语句是“而她三言两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呈现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确切与传神。”“《十八春》最要紧的好处还是作品的内在本身,它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如她的《倾城之恋》《红致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概括,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就可以依据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切块,答题区间在1-5节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本题提取的关键语句是“而她三言两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呈现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确切与传神。”“《十八春》最要紧的好处还是作品的内在本身,它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如她的《倾城之恋》《红致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点面结合。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题干问的是“对于张爱玲,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似乎多觉其雅,而忽略其痛’?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抓住关键 “雅”“痛”, “雅”是主要是因为她的作品和出生,“痛”的是她的人生经历。结合是哪个下文内容,具体分析。答案集中在1.6两节中。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首先明确句子所在的文段。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如下: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例如本题中的“雅”“痛”;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本题的大难集中在1.6两节中。 4.题干问的是“文中阐述了张爱玲人生早期经历的痛苦和她事业上的成功之间的联系,有读者认为,痛苦往往能助人成功。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题的答案应包括如下内容:对“痛苦往往能助人成功”观点给出评判,无论合理与否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然后再从现代社会的情况分析其是否合理,同时要举出具体事例,分析是否顺应现代社会的潮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春望》的“                         ”写出了诗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虞美人·听雨

(宋)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1.通读全词,概括作者的思路

2.全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也。始生,郭公卜之吉。及长,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春,集少年数千人,袭据濠州。太祖往从之。门者疑其谍,执以告子兴。子兴奇太祖状貌,解缚与语,收帐下。为十夫长,数从战有功。子兴喜,其次妻小张夫人亦指目太祖曰:“此异人也。”乃妻以所抚马公女,是为孝慈高皇后。

始,子兴同起事者孙德崖等四人,与子兴而五,各称元帅不相下。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余众奔濠。德崖等以其故盗魁有名,乃共推奉之,使居己上。大有智数,子兴与相厚而薄均用。于是德崖等谮诸均用曰:“子兴知有彭将军耳,不知有将军也。”均用怒,乘间执子兴,幽诸德崖家。太祖自他部归,大惊,急帅子兴二子诉于大。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元师围濠州,乃释故憾,共城守五阅月。围解,大、均用皆自称王,而子兴及德崖等为元帅如故。未几,大死,子早住领其众。均用专狠益甚,挟子兴攻盱眙、泗州,将害之。太祖已取滁,乃遣人说均用曰:“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德至厚也。大王不能报,反听细人言图之,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乃将某所部万余就太祖于滁。

节选自《明史郭子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富人有瞽女无所     归:出嫁

B.子兴散家资,牛酾酒      椎:宰杀

C.子兴太祖状貌            奇:认为……奇特

D.于是德崖等诸均用        谮:谗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B.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C.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D.四人者粗而戆/日剽掠/子兴意轻之/四人不悦/合谋倾子兴/子兴以是多家/居不视事/太祖乘闲说曰/彼日益合/我益离/久之必为所制/兴不能从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郭子兴的母亲眼瞎,但郭家日渐富裕。郭子兴是家中老二,他出生时,父亲为他占卜,卦象显示大吉。

B.跟郭子兴一同起事的孙德崖等四人粗鲁而愚直,常常抢劫掠夺,郭子兴因看不起他们而面临倾轧之祸。

C.徐州主将彭大、赵均用率领残余部众逃奔到濠州后,郭子兴因彭大有智谋,就和他交好而冷淡赵均用。

D.赵均用曾因孙德崖的谗言而逮捕郭子兴,后来又挟持并要杀害郭子兴。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而免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曰:“吾在,孰敢鱼肉而翁者!”与太祖偕诣德崖家,破械出子兴,挟之归。

(2)自剪羽翼,失豪杰心,窃为大王不取。且其部曲犹众,杀之得无悔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博为什么不是好的说理形式

①今天,微博已经成为一个发表意见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被广为运用交际工具,微博有与众不同的发表意见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温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说理的言论,由此,微博形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言论空间。

②微博是一种字数非常有限的传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负载说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们可以用微博发表结论性的断言、口号、警句格言等“罐头思维”式的言论,但无法用它来进行好的说理。

③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们思考之劳的简明论断。这就是罐头思维。罐头思维表现为“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和“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等行为,它让人思想懒惰,先是不肯仔细思考,最终完全丧失了仔细思考的能力。

④理性的说理需要足够的文字。说理是由三个必要部分:结论、理由和保证组成。“说理”与“非说理”的区别在于说理有结论,并有理由,而非说理则只有结论。在说理的主张和理由之间,还需要有一个可靠的中介保证,又称“假设”,如果这个假设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证明结论的合理。

⑤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时,我们才特别注意那个被省略掉的假设。例如,一个人说尼克松是一位好总统(结论),因为他擅长外交事务(理由)。这是一个说理的陈述,但并不可靠。单凭这个理由,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在理由与结论中那个被省去的假设(“一个擅长外交的总统一定是好总统”)是有问题的(“片面”)。

⑥说理需要理性、逻辑、认真地对待论证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为了能够说服与自己看法和主张不同的他人。以广大的而不是专门读者为对象的报刊,是最适合于说理的大众媒体。微博则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传播。在这些群体里,三言两语,说说心情,发发感慨,晒晒心情,是用不着太说明理由的。“非说理”并不是微博的错,因为微博本来就不是为说理的。

⑦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这是因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强烈的情绪感染方能得以传播,结果更是不断强化、激励已经在起作用的情绪。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似乎能够提高说服力。然而,在这种说服中,需要把说理与感染作一区分。有感染不等于就有好的说理。

(选自2011年《南方周末》,有删改)

1.对“罐头思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简单现成的语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导致“罐头思维”。

B.“罐头思维”使得人们习惯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劳的论断。

C.“一群人采用一句话”“听见别人说就跟着说”都属于“罐头思维”。

D.“罐头思维”让人们从懒于仔细思考到丧失仔细思考能力。

2.“微博不是好的说理形式的理由”,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篇幅有限,容易缺失说理的必要部分。

B.微博主要在朋友圈和熟人圈中传播,用不着太说明理由。

C.过于注重感染力,妨碍了说理。

D.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个人一旦上微博,言辞就变得非常激烈,妨碍了理性说理。

3.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鲜明、富有修辞特色的“痛快”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话语给人一种雄辩的感觉,能够提高说服力。

B.文章第⑤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说明,一个说理陈述是否可靠,可以通过还原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假设,并检验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来验证。

C.微博常常裹挟大批的粉丝,其实就是一种同声相求的效应。在同声相求的群体里,人们往往更能够交互信息,思维更加完备,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质。

D.新的传媒方式一旦被普遍采用,便有可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非理性的转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事物,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事物中却蕴涵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以“曾被我忽视的世界”为话题,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