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第八段作者着力描写梁先生讲到戏剧《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情状,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说一说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却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

 

1.戏剧《桃花扇》是抒写“兴亡之感”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反映抗击安史之乱的,二者都有鲜明的爱国情怀,而梁先生演讲的时候又恰是20世纪20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先生是爱国的,他的忧国忧民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2.梁启超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人。 3.首先是因为梁启超讲演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洪亮而激亢。③讲演内容,在笔写的讲稿之外,能大段地背诵,而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④他的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其次是因为梁启超这个人非常有特点。①外貌上,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眼神犀利,光芒四射。②讲演时一点也不刻板,而是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这样的讲演怎能不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呢。(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第八段作者着力描写梁先生讲到戏剧《桃花扇》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情状,这一细节说明了什么”,这是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结构上分析。本题可从人物塑造方面入手,戏剧《桃花扇》是抒写“兴亡之感”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反映抗击安史之乱的,二者都有鲜明的爱国情怀,而梁先生演讲的时候又恰是20世纪20年代,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先生是爱国的,他的忧国忧民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思路点拨】细节描写的作用,有下述8个方面:一是,显示人物性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段生活细节,反映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总想将包在套子里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二是,推动情节发展。如《百合花》中,小通讯员,“我”借被子“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的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称为“跳板式”的细节。三是,揭示文章主题。《百合花》中“被面上撒满白色百合花”4次反复出现,结尾以此细节点题。四是,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百合花》开头,对秋庄稼的描写,显示出战斗前的气氛,为人民活动, 创造了典型环境。五是,标志时代的特点。鲁迅的《药》里,兵穿的衣服,显示这是清末发生的故事。六是,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如《百合花》中,新媳妇,为小通讯员补衣服上破洞的细节。七是,贯串全文,成为情节发展的纽带。在《百合花》中,有几个细节,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鲜明的个性。八是,有的细节,并未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却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抒发情味或乡土特色。如本题就是显示了人物的爱国。 2.题干问的是“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描述,说一说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梁启超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先生博闻强记”“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技巧(1)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里以及细节描写等多个角度把握人物的外在形象、性格特征、精神品质。(2)注意把握题目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结合散文的思想情感内涵,进行理性的分析(3)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把握好感情内涵。注意文章中的写作背景、词语含义、表现手法,尤其关注议论抒情的词语与句段。(4)注意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鉴赏。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怎样理解)文中的某某形象。或:文中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3.题干问的是“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却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能力。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点“梁启超”“一次讲演”,到文中圈出有关语句,“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然后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却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 注意题干中的信息点“梁启超”“一次讲演”,到文中圈出有关语句。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

[元]滕宾①

斜阳一抹青山数点万里澄江如练。东风吹落橹声遥又唤起、寒云一片。

残鸦古道荒鸡村店渐觉楼头人远。桃花流水小桥东是那个、柴门半掩。

①滕宾一名斌生卒年不详大约宋末元初人。曾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辞官弃家入黄安今湖北红安天台山为道士。

1.词的上阕的前三句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做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兵诣赵     增加。

B秦王必       懈怠。

C言是非       暗地里。

D举筑秦皇帝   朴撞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当年十月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夫人之力不及此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B.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     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夫晋,何厌之有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D吾属今为之虏矣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失其所与,不知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