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于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于易水,和朋友相别。作《于易水送别》一诗。)

1.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于易水送别》诗尾一“寒”字,画龙点睛,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赏析“寒”的意蕴。

 

1.《易水歌》表达了壮士荆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而又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于易水送别》①荆轲虽奇功不就,但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发着诗人的斗志,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之情。②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生不逢时,倾吐了自己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英雄的凭吊。荆轲虽奇功不就,其人已逝,但英风义概易水寒波可证。再次,“寒”是自己内心感受的外现。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能答出两条,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标题及关键词分析作答。前者由作者荆轲和写作背景便可得出荆轲刺秦王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的精神。后者由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决心报效国家,与友人分别。可抓住“昔”“今”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的仰慕,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只要大意类似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寒”等分析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重点词语的能力或炼字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寒”的本义,联系“今日水犹寒”和诗人的写作意图,从诗人对荆轲的英雄精神的仰慕与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愤等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炼字的题的思路: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例如本题就要抓住“寒”的本义,联系诗人的写作意图,答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囊乐公主,授仪同三司。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日:“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日:“今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已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日:“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卒于州,时年六十七。

世康性孝友,初以诸弟位并隆贵,独弟世约宦途不迭,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B.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C.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D.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是中国古代职官名,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

B.“尚书”一词,在古代含义丰富,可指儒家经典著作,又称《书》或《书经》,也可指中国封建 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

C.“耳顺”是六十岁以上的人的代称,出自《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D.文中的“季”指排行,古代用“孟、仲、季”“伯、仲、季”或“伯、仲、叔、季”等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常指最小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世康聪颖有识,深受器重。十岁时就被州府征为主簿;二十岁时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并因此被封为汉安县公。

B.韦世康长于治理,且有美誉。尉迥兴兵作乱时,韦世康被授为绛州刺史,全郡大治;任荆州总管时,全境无讼,百姓爱戴。

C.韦世康恬淡寡欲,崇尚古风。韦世康淡泊官场,不羡慕权贵,不以官位傲视别人,有功成身退之志;施政简素清静。

D.韦世康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韦世康曾因母亲年事已高,一度想辞官承欢膝下;有个弟弟仕途不顺,世康将父亲传留的田宅全给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陈述退让)。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查看答案

完成后面  名句填写

(1)《曹刿论战》中,曹刿对战士的士气看法的句子是:                               

(2)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3)但我不能放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写人记事散文,完成后面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蹁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回忆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查看答案

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