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写人记事散文,完成后面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

阅读下面写人记事散文,完成后面题。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蹁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回忆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指孩子对伟人模糊的敬慕。 (2)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2.文章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3.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回答此题,可联系“悼念鲁迅先生”和第四段有关“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孩子的吊唁,再联系文章倒数第二段分析作答,很容易得出“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 从词语的本义入手,根据词语出现的前后语境,看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具体做法是,解题时先找出该词语出现的具体句子、段落,以便快速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接着联系具体语境分析,即联系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另外有的词语含义是要从全文中找的,解题时就要先整体把握,将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再就是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结合文意定层面,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最后,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2.此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分析概括能力。读后可知,作者写了自己永不会忘记的三位死人,重点是鲁迅先生和孙中山先生,以一个微跛孩子吊唁鲁迅时的情形引出自己孩提时代吊唁孙中山时的回忆。文章最后两段点出写作意图:以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的角度来赞扬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答题时,可结合文中“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等内容加以分析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阅读时我们首先应关注标题,因为任何文章都是要紧扣标题来写的,标题往往交代写作对象、点明中心事件、点出文章线索、表明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时间、背景等。如《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的标题就标明了作者的感情;第二、遵循文体特征。散文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它一般是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知道了文章的主旨,就看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取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又是用一根什么线索穿起来的;第三、采取归纳段意的办法,理清文章思路。读文章时归纳每个段落的段意,化整为零,然后串联起来形成思路,明白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就能较好的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大多是在文章后面才显示主旨的,也就是卒章显志型的多。 3.此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回忆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等有关情况,自然是为了表现主题的。读后可知,作者回忆自己瞻仰孙中山遗体和跛脚孩子吊唁鲁迅的共同点,很明显是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孙中山的伟大人格来衬托鲁迅的伟大人格,用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的敬慕来衬托孩子对鲁迅先生遗体的敬慕。从而起到突出强调作用。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衬托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一般而言,在文中写作与主题有关的另一人物或事件等,就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等,本文用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其实是正衬鲁迅先生。读一篇文章,首先找到文章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文中其他对象就全都是对主要对象起衬托或对比作用的。分析“人物衬托作用”的题,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果与主要写作对象性质相似,这个次要人物就是对主要人物进行正面衬托;如果与主要人物性质相反,次要人物就是对主要人起对比反衬作用,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品格;另外,文中描写的次要人物有时是为了引出主要人物,为写主要人物做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查看答案

对曾卓的诗《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和诗,完成后面

走进诗的世界

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中国诗无论从主题、样式还是语言、技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也不打算给诗下一个固定的定义,而只想在介绍有关诗的若干基本特征的同时,指出某些关于诗的认识,廓清一下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就像在大理石上雕像,去掉了多余的部分,所要雕的东西就自然呈现

首先,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分行。当然这是针对现代诗而言,我国古代的诗是不分行的;还有一种不分行的诗体叫散文诗,但它与一般意义的诗不大一样。现代诗有时行数多了还要分节,这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而安排的。他依据人们呼吸的休止,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使小的停顿与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

可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特别是对于新诗来说,分行虽说有重大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构成诗的决定因素。有些非诗的东西,即便分了行也丝毫不会令其增色,比如分行写的标语口号能算诗吗?郭沫若曾经讲:“广义的来说吧,我所写的好些剧本或小说或论述,倒有些确实是诗,而我写的一些‘诗’却毫无疑问地包含有分行写出的散文或韵文”(《序我的诗》)。这话固然包含着郭沫若的自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他以及许多现代诗人创作的实际情况,因而有着普遍意义。

其次,一些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记忆,而且相同的韵脚本身构成了一种复沓,这就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是很注重押韵的。不过,有的人把押韵强调得过分甚至绝对化了,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他们为了押韵甚至娇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押韵的不一定是诗。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惠特曼的《草叶集》不押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谁说它们不是诗。

再次,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或抒发美好的情感,或表达发人深省的哲理,或描绘动人的场景。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诗人朱湘认为:“本来在诗力用形容词就是一种最笨最乏的方法;有想象力的人决不肯滥用它们的。遇到不得已的时候,他们只是轻描淡写的用一二个字带过去,决不让读者的注意耗费在这种小的枝节上。”(《君一多的诗》)有些人写诗,却不从内在的本质下功夫,而是致力于堆砌词藻,结果只会引人反感。诗的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独创的语言。诗人善于将自己的崭新发现或超拔领悟,用一种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诗贵在发现,即诗人要有自己的语言。诗人不写诗则已,要写就要力求出新,要让作品有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神韵,独特的风采。

最后,诗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活。有人认为,既然诗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什么我就照样写什么,于是大量罗列生活现象的“诗”就制作出来,并充斥在我们的书刊上了。其实,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诗不是生活的“照相”。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因此,诗与现实生活相比,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的主观性最强,一般不宜太实。当然这不是说诗排斥写实,实的细节、情景、场面,放在一个特定的诗的构思中去,也会有妙趣。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语言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就是分行。

B现代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起来更加的精美隽永。

C现代诗歌的语言不能单纯地追求华丽浮艳。

D现代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独创的语言。

2.下列对现代诗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采用分行的外在形式,但不是所有的分行的都是诗歌。

B诗贵在发现,即诗人要有自己的语言,表现独特的情思、神韵、风采。

C不押韵的诗歌同样可以成为具有音乐美的好诗。

D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了诗歌中所写的生活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一般不会太实。

3.根据原文意思,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写的好些剧本是不分行的诗,而他的有些诗写的却是分行的散文或韵文。

B现代诗歌不必讲究韵律,应该注重诗歌的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C现代诗歌的语言应该强调创新和独特,所有诗歌语言风格都要不同于其他诗人的语言风格。

D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必须源于生活,诗歌也不例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史学家钱穆在一道观中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挖掉之后要补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条新闻的要点(不超过25个字)。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德国汉堡大学的天文学家在银河系中发现了一颗已有140亿年历史的恒星。它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宇宙形成的初期。这颗恒星被编为HE0107—5240。其罕见之处在于:与其它历史稍短的恒星不同,它完全是由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几种简单元素组成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颗不含金属元素的恒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