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也没有说出诗人的心绪,然而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此外像陈子昂的《幽州台怀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欲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有删改)

1. 请概括说明第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3. 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1.①“言”是“达意”的手段,它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②“意”是“言达”的目的,它多变,无踪,混沌,无限;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述其大概。 2. 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3. 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归纳、概括的题目,是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局部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结合题干的要求第③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如何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分条理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结合题干的要求第③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如何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沌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分条理概括。在答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简单的引用材料,一定要整合,分条理概括。 2. 试题分析:本题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此题题干表述规范,明确要求考生梳理“行文思路”,并且暗示考生应该从“言”与“意”这个核心话题来归纳概括。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要点。这一步要读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全文的要点,弄清全文主要意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第二步:审读题目,锁定区间。这一步要认真审读题目,根据题干要求,锁定阅读区间,并作进一步的细致阅读。第三步:细心探究,寻找标志。阅读要善于发现文中的标志性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它们往往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步:比较辨别,提炼要点。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相关信息涌入眼底,但只有通过比较和辨别,提炼要点,才能做到要点全面。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挖掘出一些隐性信息。第五步:简洁明了,表述准确。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敲要点,使答案既简洁明了、概括全面,又表述准确。如本题从“言”与“意”这个核心话题来归纳概括。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根据上下文,“无言之美”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根据上下文,“无言之美”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莫泊桑(法)

15岁那年,在通往瓦维尔的大道上,他的腿被一辆大车碾碎。从那以后,他便架着两根拐子要饭为生。

他叫尼古拉·众圣,本是神甫在一条沟里捡着的弃婴。村里的面包房老板为了取乐,请他喝了几杯酒,害得他成了残废。

四十年来,他那残废身体在各家破屋里进进出出,人们早已感到厌烦。可是他呢,一点也不想走开,因为他并不认识别的地方。那些乡下人遇见他,常常高声问:“为什么你不到别的村子走走,老在这儿拐来拐去?”他总是一言不答走开,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对陌生世界模糊的恐惧。陌生的面孔,素不相识的人的斥骂和疑虑的眼光,大道上成对走着的宪兵,都叫他害怕。

当他远远望见阳光底下亮光闪闪的宪兵时,他的行动突然间变得特别敏捷,像猛兽躲藏时那样敏捷。他会从木拐上很快地出溜下来,跟一堆破烂布似的落在地下,把身子缩做一团,变得非常小,就好比缩在窝里的野兔紧挨着地皮趴着,那一身棕色的破衣服也跟土色不相上下,简直看不见他了。

他尽管生活在人群中,却在那些乡下人中间只引起一种冷酷的轻蔑和无可奈何的反感。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吊钟”,因为他在两根木棍当中摆来摆去,活像悬在木架中间的吊钟。

两天以来,他一点东西也没有下肚。农妇们一看到他,就老远地喊道:

“你还不走开,你这个下流东西!”

他于是架着木拐转过身去,走到旁边的人家,那里,他受到了同样的接待。

他走遍了圣底赖尔、瓦维尔和皮埃特,没有讨得一个小钱或一块面包皮。现在只有都诺勒一处希望了。可是他累得再也不能挪动。

不过他还是出发了。

那时正是十二月,寒风在田地里刮着,在光秃秃的树枝间呼啸着。低暗的天空里云块飞驰,匆匆地不知要奔向何方。他慢慢地走着,很费力地一先一后移动着两支拐棍,一面用留下的那条弯曲的腿支着身子,这条腿的下端还留着一只畸形的脚,裹着一块破布。

他奔波了三个钟头,居然看见村里的树木了,于是加快了动作。

他遇见的第一个乡下人,当他张嘴向他乞求时,这样回答他:

“你又来了,老主顾!我总也躲不开你了!”

“吊钟”只好走开。他挨门讨过去,大家都这样粗暴地对待他,任何东西也不给他就把他赶走,他还是挨家求乞了一遍。一个铜子也没有讨到手。

他只好到村外农庄去,疲倦得简直拿不起他的拐子。人们总是把他赶走。天气是这样一种又冷又愁惨的天气,人们遇到这种天气,心里便觉得凄凉,脾气变得容易激怒,心灵变得阴沉,既懒得伸手施舍东西,也懒得伸手援助别人。

等他走完了他所认识的几家人家,他便瘫倒在希盖老爹庭院外面一条长沟的角上。寒风横扫,一群黑母鸡从他身旁经过,时时刻刻用嘴啄起一粒或是一条人们看不见的虫。

“吊钟”先是心里什么也不想地看着它们,后来发生了一个念头:如果用枯枝生火,把这些动物弄一只过来烤熟,一定很好吃。

他抄起了手边的一块石头,一下子就把离他最近的那只鸡打死了。他刚走到那个头上带着血迹的小黑东西旁,就觉得有人在背上重重地推了他一下,身子便跌翻在十步开外。希盖老爹怒火冲天地向这个小偷扑了过来,在这个无力抵抗的残废人身上拼命地打起来,一面派人去叫宪兵。

正午的时候,宪兵出现了,希盖老爹声称受到穷鬼的攻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护住自己。

小队长一声叱喝:

“站起来!”

可是“吊钟”已不能转动。他们以为这个小偷在假装,于是毫不客气,抓住了他的肩膀,硬把他架在他的拐子上。

他非常害怕,这种恐惧是对黄色军用皮带的天生的恐惧,是飞禽走兽遇见猎人时的恐惧,是老鼠遇见猫时的恐惧。他使出了超人的气力,竟能站稳了。

“动身吧!”小队长说。他也真的走了起来。庄园的全体人员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出发。妇人们举着拳头威吓着他,男人们满面狞笑不住地骂他。

傍黑的时候,他们来到了府的首镇。

他被关到镇上的监牢里。宪兵们想不到他会需要吃东西,就这样把他撂到第二天

不过等到一清早,人们来审讯他的时候,却看见他已经死在地上。这多么出人意外!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1. 请结合全文, 简要概括“吊钟”之死的原因。

2.文中第4节有关“吊钟”的动作描写与上下文的叙写有何关联?

3.文中有几处自然环境的叙写,请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4.请探究本文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取向。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2)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

(4)《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李密《陈情表》)

(6)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7)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南柯子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陈敬止:作者友人。②毛奇龄:清代词人。③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拓枝之舞,会客必舞朽枝。”

1.请简要概括全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是时空的转换,请简述。

3.有人评价,全词“别有凄凉”,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凄凉”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题。

郑孝子传

· 佚名

郑孝子立本,父相德,事戍西域。立本稍长,知痛哭,废寝食。及年十八,辞母寻父。母初止之,不听,临行哭而戒之曰,“汝父左手小指缺一节,中有横纹,幸而相见,以此为验也。”历半年,行抵库车,查军籍无父名。未知所往。边徼人稀地广,又无可乞食者,困甚。

会军将高魁元,闻立本操中土音,问之,具以告。魁元惊曰:“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馈赀而别。立本既知父耗,心益急,时张格尔余党未,官道梗塞,乃裹粮走小路。攀崖越岭,误入深山,前临陡涧,深不见底,立本旁皇无策。黑夜探行,转折至天明,气息仅属而已。

差官赵弁者,从山脊过,问而怜之曰:“我转饷回,即赴绥来,当携汝行。”托立本于回务主事奇氏家,奇礼之。居逾年,赵不至,乃复潜去。行入戈壁中,时夏日酷烈,掬路旁马溺饮之而呕,呕而复饮,如是数日,惫极而仆。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复起行数十里,见天山雪水,汹汹迎来。褰裳涉之,寒若层冰,中挟砂石如碗如拳,击胫骨痛不可忍。良久得岸,始达土鲁番大道。

由是历蒙古塔,至乌鲁木齐,急奔绥来县访问,则父已病殁数年矣。立本长号过市,恸不欲生,濒死者。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及闻立本至,告以墓所。他日启墓,门人悉会。祭毕开棺,体肤悉化,惟左手独存,缺指横纹宛然,远近骇异,以为天留只手,以待孝子辨认也。立本益哀哭不能止。众上其事于都统,沿途具夫役,给驿马,护孝子负骨以归。

立本抵家拜母,相持悲泣。葬之日,父老士女,奔走往观,咸呼为郑孝子云。

(选自《名人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戍西域      坐:因……犯罪     B.时张格尔余党未     靖:平定

C.奇礼之         遇:遇到           D.濒死者             再:两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临行哭戒之曰           渔父莞尔

B.未知                 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C.问之,具             思垂空文自见

D.复潜去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孝子名叫立本,他父亲被发配西域戍边。立本长到十八岁,就拜别母亲去寻找父亲。母亲告诉立本,他父亲左手小指缺掉一节,中间有道横纹。

B.郑立本从军将高魁元那里知道父亲的消息后,心里更加着急,就带着干粮走小路攀山越岭去寻找父亲,走错路进入深山,转来转去走到天亮,只剩下一丝气息。

C.在差官赵弁的带领下,郑立本来到了戈壁沙漠中,夏天阳光酷热,郑立本只能喝马尿,后来疲惫至极倒在了路上。幸好被一群骑马经过那里的当地番民救起。

D.郑立本到达绥来以后才知道父亲已经病死多年,他背着骨灰回到家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安葬那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奔走观看,都称呼他为郑孝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

(2)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仰观宇宙之大

C.彼且恶乎待哉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