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本,回答下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

阅读文本回答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2.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3.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4.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弄”即玩弄、摆弄,含贬义;“烂”即陈腐、腐败、破烂,含贬义。作者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表明作者对刘半农写古文的遗憾和反感,认为他不应做这种无意义甚至开历史倒车的事情。 2.原因如下:①刘半农留学法国,而鲁迅懒于通信;②刘半农回国后,鲁迅不满他的所为,在为他的书写序言时批评他,刘半农对此不满;③关于《语丝》,他们有不同观点和意见;④刘半农“据了要津”后的言论和所作所为,鲁迅很是反感。 3.(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4.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立体呈现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把人物放在时间的“流”里来表现,写出人物的变化。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对比等表现手法刻画人物。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句中重点词汇理解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理解文句或者词汇要把其放在整段或整篇中去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考生要从两方面回答:词义和情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得出以下参考:“弄”即玩弄、摆弄,含贬义;“烂”即陈腐、腐败、破烂,含贬义。作者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表明作者对刘半农写古文的遗憾和反感,认为他不应做这种无意义甚至开历史倒车的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和理解文意的一道题目,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只要认真到原文去寻找答案就可以了。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参考:①刘半农留学法国,而鲁迅懒于通信;②刘半农回国后,鲁迅不满他的所为,在为他的书写序言时批评他,刘半农对此不满;③关于《语丝》,他们有不同观点和意见;④刘半农“据了要津”后的言论和所作所为,鲁迅很是反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重点文句深层含义的理解类试题,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不要仅仅局限于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把这句话放在整篇文章中进行深入的解读。根据对本题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参考:(1)“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2)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3)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考生要注意常见的几种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肖像的直接刻画,间接描写“通过他人他事”,用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对本文的理解,可以得出: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立体呈现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把人物放在时间的“流”里来表现,写出人物的变化。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对比等表现手法刻画人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⑴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戴望舒《雨巷》)

⑶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小人长戚戚。《论语》

⑹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对比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题。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

傅介子,北地人也,因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诏令责楼兰、龟兹国。

介子至楼兰,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王苟不教匈奴,匈奴使过至诸国,何为不言?”王谢服,言:①“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介子至龟兹,复责龟兹王,王亦服罪。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龟兹言:“匈奴使者从乌孙还,在此。”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

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

介子与士卒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②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列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族左右皆散走。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节选自《汉书•傅介子传》)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遮:拦截

B.王谢服             谢:感激

C.于是,白遣之          遣:派遣

D.介子与士卒赍金币        赍:携带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傅介子“智勇”的一组是

①责其王教匈奴遮杀汉使 ②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

③上乃封介子为义阳侯   ④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

⑤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⑥士刺王者皆补侍郎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与技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认为龟兹、楼兰杀害过汉朝的使者,有损大汉威严,于是在元凤年间,他以骏马监的身份,请求出使大宛,依照诏令指责楼兰、龟兹国。

B.介子到了楼兰,以事实为依据指责楼兰教唆匈奴拦截杀害汉朝使者,楼兰王谢罪表示顺服。

C.介子路过楼兰时,发现楼兰王对身边的人没有防范之心,容易得手,于是请求前去刺杀他,想以此展示国威,表现了他对大汉的忠心。

D.介子刺杀楼兰分设计诱惑、秘密会谈、实施刺杀三个阶段,刺杀过程集中表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4.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龟兹。

(2)即出黄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论散文

梁实秋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象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说:“文调就是那个人。”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艺术之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         (有删改)

1.对“散文的文调”的内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文调”是指作家在文章中表现的人格思想。

B.“散文的文调”是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性格。

C.“散文的文调”是指作者散文作品中特有的风格。

D.“散文的文调”是作品中不可形容的妙处。

2.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即能真实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B.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C.散文要写得亲切、活泼、自然,避免堆砌、用典。

D.散文美妙多端得力于作家对散文艺术的追求。

3.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最不容易处置是因为散文没有一定的格式,是最自由的。

B.因为散文的美妙不可捉摸,所以不必太在意散文的艺术。

C.福楼拜的散文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与他锤炼语言是分不开的。

D.作者个人的心情在文中真实地流露出来,散文的文字就自然流畅。

 

查看答案

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