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死一线牵 张弘 ①“生死一线牵”是一座峰的名字,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生死一线牵  张弘

①“生死一线牵”是一座峰的名字,之所以被叫做“一线”,顾名思义,通向峰顶的山路非常窄,走在山路上的人就如同走在一根钢线上。虽不及华山之高,但惊险程度绝不亚于华山的“鹞子翻身”和“天梯”。然而,为什么被叫做“生死一线牵”呢?这就要从明清年间说起了。

②据说,明清年间,当地有位富商叫贾伦,白手起家拼得一身财富。在当地大有名气。然而,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意外发生了。他的胞弟勾结外人,里应外合,夺走了他的一生的心血。心灰意冷的贾伦爬上了那座被后人称作“生死一线牵”的峰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处于黄金时段的生命。然而他却不知,他的发妻联合儿子和贾伦的忠实拥护者最终夺回了财富。而家业虽然夺回,君已不在,贾伦的妻子数年后郁郁而终。

③而后,但凡生意失败的人都会选择爬上“生死一线牵”,想以此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④而让人们惊奇得是,很多年过去了,上山寻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死在山上的人却屈指可数。他们均是鸡鸣启程,未死之人皆次日正午返下,脸上总会有股气势,如同得胜的将军,从山上下来的人个个守口如瓶,对山上面的事情只字不提,只说,山上不可随便靠近,否则会有性命之忧。这样,“生死一线牵”不但惊险无比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普通老百姓也对他敬而远之。

⑤到了清朝末年,“生死一线牵”在当地百姓口中是越传越玄乎,甚至有人说山上有位仙姑,她能够给上山寻死的人指一条明路。这个消息传到了京城里,不少人对这“生死一线牵”自然是很感兴趣。王家的幺子王仁,对于神神鬼鬼的事情深信不疑,自然对“生死一线牵”或者说对“山上的仙境”更是上心。他想尽一切办法想套出“生死一线牵”的究竟,多次前去询问当地百姓,然而总是无功而返。王仁思前想后,终于做了个决定,决定亲自爬上“生死一线牵”一探究竟。

太阳露出半个头,天边刚泛红。王仁拿起登山的简易装备开始了他的“生死之行”。客栈掌柜对王仁是百般劝阻,认为他这是在自杀。然而,王仁是铁了心要上山,对老板的劝阻自然是充耳不闻,且大笑着保证全身而退,却听不见掌柜摇头叹息之声。

⑦王仁来到山脚下,那“一线牵”孤峰突起,与周围的地形格格不入。说她是山,倒不如说她是一块屏风,隔在两块平地间,山体陡而窄,真的是“一线牵”。

⑧从王仁踏上第一块山石的那刻起,他心中想的便是即使是死也得爬上峰顶一睹仙容,所有的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他。他小心地走在狭窄的山路上,偶尔往山下望去,进入眼帘的便是那令人生畏的深涧。王仁不敢有一丝的马虎,使出了浑身解数往上爬,势必要爬上那峰顶了了心中的疑惑。正午的烈阳射在王仁的脸上,他的脸上折出狂热的欲望。

日已偏西之时,照在王仁脸上的阳光已经不再刺眼,而王仁的眼中却充满了疲惫和失望。原来,峰顶上并没有他想象中的仙境,更没有传说中的仙姑,仅有一块石碑,石碑边土长羞一丛不知名的美丽的花:花朵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石碑上记载的正是明清年间贾伦的事迹。原来这块石碑是贾伦的妻子所立,她立这块石碑的目的就是在于唤醒寻死之人已经死去的心。碑文最后写道:虽无金无银,然立悬崖不畏、攀峭壁不慌之勇,定冠绝世间;昔无金无银便铸成大业,今有冠绝世间之勇焉有不重振雄风之理?望君三思,思定后望君守口如瓶之于此山此碑。

⑩草草看完这长篇大论,王仁的心已凉透,原本想着能与那仙人有一面之缘,没想到千辛万苦看到的却是那冰冷的碑文。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王仁可没那功夫考虑无金无银,看完碑文的那刻他只想着赶下山去,将山上神秘的面纱揭开,让人们知道山上的传说都是骗人的。

11然而,在王仁返下山的途中,疲惫和匆忙使他已经不能像来时那么冷静,而急于将“生死一线牵”的神秘面纱揭开以此来闻名天下的心更使他有了几分焦急。结果,王仁一不小心跌入山崖,使他丧命的仅仅是在他看来途中最安全的那截山道。

12两天,三天,很多天过去了,王仁最终没有回到客栈。

13“生死一线牵”的神秘面纱在人们的传说下越来越厚了。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

A.“生死一线牵”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富商贾伦在遭遇大变后跑到山上自杀了,后来又有

许多生意失败的人跟着自杀,于是它成了死亡之山。

B.王仁之所以不顾一切要登山,目的在于揭开“生死一线牵”的神秘面纱,让人们知道关

于此山的传说都是骗人的,使自己以此来闻名天下。

C.“很多天过去了,王仁最终没有回到客栈”强调了王仁已经死去的结果,照应了前文客栈老板对他登山的劝阻,使得小说结构更严谨。

D.“含着金钥匙出生”这样的定语,暗示王仁不是深受挫折而上山寻死的人,自然对碑文激励人重振雄风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能受到启迪。

E.“到了清朝末年, ‘生死一线牵’在当地百姓口中是越传越玄乎”,上承“神秘的面纱”,下启人们对此山感兴趣,直接引出了王仁探山的情节。

2.小说中的王仁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心情,请分别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太阳露出半个头,天边刚泛红。

    ②日已偏西之时,照在王仁脸上的阳光已经不再刺眼。

    ③石碑边上长着一丛不知名的美丽的花,花朵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4.王仁之死是偶然的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2.①迷信:对神神鬼鬼的事情深信不疑。 ②固执:不听客栈老板的劝告,铁了心要上山。③勇敢(不畏惧):不畏山高险恶与涧深,使出浑身解数往上爬。④虚荣:揭开了“生死一线牵”神秘的面纱,急于下山以闻名天下。(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点明王仁出发的时间,同时暗示王仁决心之大,及其所感到的前景之美好。②写出了日偏西时阳光的特点,同时暗示王仁看到石碑时的失望心理,他的狂热已经消失。③现石碑周围的环境,用小花象征了碑文思想之美,及其对人生的启迪。(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是偶然的。理由:①虽然“生死一线牵”是险绝之地,但并非必死之地。“死在山上的人屈指可数”,许多人能上去也能下来。②王仁年轻有胆量有毅力,克服艰难险阻爬上去了,按理说可以攀上也可以顺利下山。③王仁摔下去,只是因为“一不小心”,如果他小心一些,就安全了。 示例二:是必然的。理由:①王仁对客栈掌柜的提醒置若罔闻,且“大笑着保证”安全回来,已预示了他必然因为狂躁而导致不小心。②王仁到达目的地时,日已偏西,而他却“只想着赶下山去”,则回程必然摸黑赶路,这是必死之行动。③王仁下山时,疲惫,匆忙,焦急,不冷静,很难度过险绝之地。(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A错在原因不当。此山得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形,如⑦段有相关描写;二是从贾伦死后,有很多人前去自杀。另外,“跟着自杀,于是它成了死亡之山”也不准确。虽然有很多人跟着自杀,但死掉的很少。B项错在目的,王仁要登山,目的是一探究竟,想见仙姑。“让人们知道关于此山的传说都是骗人的,使自己以此来闻名天下”只是登上山,见了真相后的想法。E项“直接引出了王仁探山的情节”的说法虽然不算错,却也不很准确。因为王仁是听到了许多传说之后才想登山的。故此项给1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人物形象题是小说中必考的一道重点题型,所以考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人物语言、动作、行为、事件等准确定位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有理有据的进行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根据对小说情节的了解,可以将王仁的人物性格概括为:①迷信:对神神鬼鬼的事情深信不疑。 ②固执:不听客栈老板的劝告,铁了心要上山。③勇敢(不畏惧):不畏山高险恶与涧深,使出浑身解数往上爬。④虚荣:揭开了“生死一线牵”神秘的面纱,急于下山以闻名天下。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类试题,小说中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所以考生要结合三处环境描写分析其艺术效果:①点明王仁出发的时间,同时暗示王仁决心之大,及其所感到的前景之美好。②写出了日偏西时阳光的特点,同时暗示王仁看到石碑时的失望心理,他的狂热已经消失。③现石碑周围的环境,用小花象征了碑文思想之美,及其对人生的启迪。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合主题、内容、情节和结构来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准确把握小说的情感主旨和作家的创作意图,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本进行在创造的理解和分析。就本题而言首先考生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王仁之死是必然还是偶然。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

军威武雄壮的一句是:“  ___    _____' -____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慨叹:“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表现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1.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李祥,字元德,常州无锡人。隆兴元年进士,为钱塘县主簿。时姚宪尹临安,俾摄录参。逻者以巧发为能,每事下有司,必监视锻炼,囚服乃已。尝诬告一武臣子谤朝政,鞫于狱,祥不使逻者入门。既而所告无实,具以白尹,尹惊曰:“上命无实乎?”祥曰:“即坐谴,自甘。”宪具

论如祥意,上骇曰:“朕几误矣,卿吾争臣也。”遂赐宪出身为谏大夫,祥调濠州录事参军。安丰守臣冒占民田,讼屡改而不决,监司委祥,卒归之民。未几,其人易守濠,以嫌换司理庐州;守出改官奏留之,不可。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司农寺丞、枢密院编修官兼刑部郎官、、大宗正丞、军器少监。言:“忝朝迹八年,在外贤才不胜众,愿更出送入由臣始。”出提举淮东常平茶盐、淮西运判。两淮铁钱比不定,祥疏乞官赐钱米销滥恶者,废定城、兴国、汉阳监,更铸绍熙新钱,从之,淮人以安。迁国子司业、宗正少卿、国子祭酒。

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汝愚为人疏,不虞其奸。侂胄逐汝愚而难其名,擢其党将作监李沐为正言。沐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罢其政。”汝愚出浙江亭待罪,遂罢右相。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汝愚不畏灭族,决策立陛下,风尘不摇,天下复安,社稷之臣也。奈何无念功至意,忽体貌常典,使精忠巨节怫郁黯暗,何以示后世?”除直龙图阁、湖南运副,言者劾罢之。于是太学诸生杨宏中、周端朝等六人上书留之,俱得罪。主冲佑观,再请老,以直龙图阁致仕。嘉泰元年八月卒,谥肃简。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B.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C.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D.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曰/顷寿皇崩/两宫隔绝/中外汹汹/留正弃印亡去/国命如发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临安”的“尹”即府尹,在这里是担任临安府尹。“摄录参”中“摄”是代理的意思,“除直龙图阁”的“除”表示解除官职。

B.“国子祭酒”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国子学或国子监主管官的名称,主要负责传授儒家思想,主持最重要的礼仪——祭祀活动。

C.“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在知交”“忝属知已”“忝列门墙”“忝为人师”等。“忝朝迹”,意为对在朝做官感到有愧。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

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祥办案求实。他曾阻止逻者的监视锻炼,为一个被诬告的武臣子洗刷了罪名,这事受到了皇帝的称赞。

B.李祥爱护百姓。有安丰守臣冒占民田,打官司多次修正,未能归还。上级将此案交给李祥办理,最终归田于民。

C.李祥治理有方。在治理两淮期间,针对“两淮铁钱比不定”情况,请求更铸绍熙新钱,最终使百姓得以安宁。

D.李祥直言敢谏。丞相赵汝愚被正言李沐所奏而罢相,李祥直言进谏,因此惹得皇帝生气而罢免了他的官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具以白尹,尹惊日:“上命无实乎?”祥日:“即坐谴,自甘。”

(2)韩侂胄恃功,为丞相赵汝愚所抑,日夜谋引其党为台谏,以摈汝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已”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已及人的“己”,对于这“已”,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已”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选自《差序格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囊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

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

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

C.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

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

D.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和尚说:“我看你像如来。”东坡不【解析】
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回家后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你以为苏东坡悟到了什么?他又给你怎样的启发?请联系实际,以“心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