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众所周知,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众所周知,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全球优秀的教师,一流的人文环境,学术界和商政界优质的合作平台,优先的实践和工作机会等。但这样的机会到底应该给予谁?“宾大”有其“规章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

2010年,“宾大”在中国为其国际特训班招生,一位奥数尖子生让他们很感兴趣,于是有了以下对话其中A为“宾大”教授,B为奥数尖子

A:“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B:“为了挣钱。”

A:“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B:“为了周游世界。”

A:“除了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

B:“还可以买房子。”

A:“买了房子还想干嘛?”

B:“和父母一起住……”

对话后,“宾大”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尖子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体验或社会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享誉全球的知名学府,无数学子英才都梦想着进入这所社会资源优厚的大学。然而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却拒绝了一名奥数尖子生,只因在交谈中这名学生表露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挣钱、旅游和买房,说到底,其价值观只是停留在自我享受上,而完全没有享受了优厚社会资源后应该回馈社会、造福人类的意识。 宾大果断拒绝心中只有自我的尖子学生,不由得让我们也扪心自问起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问题看似那么地简单。我们一生下来,匆匆走过婴幼儿时期,便被送进幼儿园,开始了我们浩荡漫长的读书之旅。一本本教材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厚,日子一天天过,我们越走越远,却常常一不小心丢失了出发时的梦。现在一到周末放假各种 补习课培优班都人满为患,学生们挤破脑袋誓要考上一所好大学。那考上大学之后呢?人们常想都不想就脱口问出:“找份好工作,多挣点钱。” 好好读书,以求获得好的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这自是不错的,但我想,说起为什么读书,目的应还是为提升自己,将来做一个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才理应是正经。 抛开目的谈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说到底是一种手段与工具,所以读书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随着大流一路苦读,只怕即便读得“满腹经纶”,人心也是空洞不安的。2010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炫证女”许多人还记得,那厮天生头脑好用,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北大,又在大学期间利用各种时间攻读了各类专业证件,然后将自己所得的证件铺满一床,用相机记录下来 向世人炫耀自己的“学识”。这既令人赞叹,却更为可悲,这也许就反映了我国一些知识分子的现状:内心空怀满腔学识,却内心空虚不安,没有明确的目标,只知一路考试——拿证,拿证,似乎就成了读书的代名词。 但试想,若我们人人心中读书的终点都只是拿证来敲开好工作、好房好车的大门,那我们的社会只怕真会变成一个物欲 横流、精神匮乏的社会,人们读书若都只想着自己如何过得更好,却不想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那我们的明天将何去何从?想改善生活有更好的明天这值得提倡,但并不止步于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也许不是我们人人都能企及的,但把视野放宽,让你晶亮的眸子里不只有好大学好房好车,更有一个进步和谐的大家社会。 问问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努力提升自我、丰富心灵,在回馈社会、造福人类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能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的人,这才是我们读书的应有之义。 【解析】 试题分析:在这道作文题中,材料提到了宾大的招生制度:“学习成绩占40%,综合素质占40%,价值观占20%。”,前面还有“一个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学生,可以享受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我们要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暗示”:宾大不像有些大学,单纯凭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考生,而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奥数尖子被淘汰,就是在这20%的价值观上栽了跟头,宾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社会给予的,学校当然希望学子们能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懂得回馈社会,回馈他人,一个一心想读书后“挣钱”、“周游世界”、“买房子”,“和父母一起住”(过安逸舒适的生活)的学生,在校方看来,虽然“诚实”,也还“孝顺”,但根本点上,是一个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只有“小我”没有“大我”的自私鬼,宾大绝不想把这个机会白白送给这样的学生。从一个相对小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人读书(活着)不能只为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满足低层次的物欲,更应该有着更纯粹、更美好、更高尚的追求,比如,钱钟书读书,追求文化之精深,沈从文写作,感悟人性之大美。(这些,从本质结果上说,也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可能存在的问题】 1.不能撇开材料不顾,应该对宾大拒收奥数尖子这件事做出具体分析评价,“感想和思考”不能脱离材料的含意。 2.不能片面理解材料,挑片鳞只爪而不顾主体实质。如: 《百善孝为先》——批评奥数尖子将“和父母住在一起”放到“周游世界”“买房子”之后。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通篇谈梦想(“奥数尖子”不是没有梦想) 《素质教育刻不容缓》——通篇谈素质教育,谈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让他们很感兴趣”的“奥数尖子”大概不会综合素质很差,问题的核心是其价值观只停留在自我和自我享受上,再说,其价值观不正确也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很直接和重要。) 3.文章要从材料而来,不能另起炉灶,由另外的事情引入,而只把“宾大拒收奥数尖子”作为文章的一个例证。 4.所应发的“感想和思考”必须与材料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并且落脚点是回答宾大的做法正确与否或“奥数尖子”的人生选择(回答)正确与否上来。 5.不能只是演绎材料内容而成为记叙文,写记叙文应该是另外一件事情,但要与材料中的事情相印证。(由材料所引发的“感想与思考”可以由记叙的另一事情另一人物体现,但以本命题而言,不容易驾驭。) 6.这类文章往往以认识评判见高下,要抓住本质深入分析,要实实在在说理,不要单纯用大篇幅堆砌例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大雨如注节选

毕飞宇

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写一手明媚的欧体。素描造型准确。会剪纸。“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擅长演讲与主持。能编程。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这是骇人听闻的。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帅”,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物。姚子涵参加过学校里的一场音乐会,拿过录像,一比较,她的独奏寒碜了。古筝演奏的效果甚至都不如一把长笛。更不用说萨克斯管和钢琴了。既不颓废,又不牛掰。姚子涵感觉自己委琐了,上不了台面。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恨了。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飙吧。人生的凄凉莫过于此。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么一想姚子涵的自卑涌上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姚子涵的骄傲,骨子里,姚子涵却自卑。同学们都知道,姚子涵的家坐落在师范大学的“大院”里头,听上去很好。可是,再往深处,姚子涵不再开口了——她的父母其实就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师范大学的拆迁、征地和扩建,大姚夫妇摇身一变,由一对青年农民变成师范大学的双职工了。为这事大姚的父亲可没少花银子。

自卑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可怜自己。姚子涵,著名的“画皮”,百科全书式的巨人,觉得自己可怜了。没意思。特别没意思。她吃尽了苦头,只是为自己的错误人生夯实了一个错误的基础。回不去的。

多亏了这个世上还有一个“爱妃”。“爱妃”和姚子涵在同一个舞蹈班,“妖怪”级的二十一中男生,挺爷们的。可是,舞蹈班的女生偏偏就叫他“爱妃”。姚子涵和“爱妃”谈得来倒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人在处境上的相似。“爱妃”告诉姚子涵,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1.简要概括姚子涵为什么被同学称为“画皮”。4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

②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3.文中写到的时空机器有何用意?4分

4.姚子涵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12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琼瑶起诉于正等侵害著作权案进行宣判:四家公司立即停止《宫》的发行和传播,于正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五被告共计赔偿500万元。

请你发一条微博,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感想。要求观点鲜明,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5字以内。5分

 

查看答案

给下面一则新闻拟标题,不超过15字。4分

位于阿拉伯半岛的阿联酋号称“沙漠王国”,但就是这样一个遍地黄沙的国家,竟然专门从遥远的德国进口了1500方的沙子。这样的举动,让德国人大为不解,最初还以为对方在开玩笑。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阿联酋进口沙子是要用于铺设迪拜的世界级赛马场。虽然本地最不缺的就是沙子,但颗粒偏大,颇为粗糙,很容易伤到身价动辄千万的纯种赛马。为此,迪拜人只好满世界寻找沙子,最后才选中了这家德国建材公司。

此事让德国人颇为骄傲,他们表示,自家的沙子质地柔软,吸水性好,最适合赛马。而且向“沙漠王国”出售沙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连贯的一段话。3分

①而《小时代》的意义在于呈现了新世纪以来个人从“我的地盘我做主”变成了一种“微茫的存在”。

②《小时代》非常敏锐地把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崛起的时代命名为“小时代”,一个大历史、大政治终结的时代。

③不管是80年代的人性论、“大写的人”,还是90年代的“特立独行的猪”,都把个人、个人主义放置在社会文化舞台的中心。

④2013年郭敬明把自己的作品《小时代》搬上大银幕,引发激烈争议,也掀起对大时代和小时代的讨论。

⑤80年代以来那种个人与时代命运相连的“大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

⑥这与市场经济中个人作为理性人、自由人的主体想象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苟子《劝学》)

   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 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东隅已逝,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为人也,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