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②者立,而不耻者,...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②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③’”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注】①衣敝缊袍,穿着破旧的絮袍。衣,穿。敝,破败。缊yùn。②狐貉,以狐狸或貉的皮毛所制成的裘衣。貉,形似狐狸,锐头尖鼻。③语见《诗经·邶风·雄雉》。忮zhì,嫉妒。用,为、做。臧zāng,善

1.孔子为什么先表扬子路,后又批评他呢?4分

2.你怎样看待“不忮不求”?(2分)

 

1.表扬子路是因为他身穿缊袍,与穿着狐貉大衣的人并立,毫无羞惭自卑之态,其心中坚毅自信的气质,正显现出刚者的姿态;而批评因为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更远的志向。 2.“不忮不求”是人内心的一种安宁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不因纷华荣利而动心,不因生活寒俭而丧志。(自圆其说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子路受到老师的赞美,不免沾沾自喜,经常念诵在口。然而“不忮不求”并非道德之全,亦非众善之宗,若一味以此自足,或将画地自限,无以精进于道。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题中文段的意思,即先将文段翻译出来。然后再归纳概括。原文意思是: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两题任选一题回答问题。

(1)原来黛玉立定主意,自此以后,有意糟蹋身子,……一片疑心,竟成蛇影。

黛玉因何事“有意糟蹋身体”?请简述与“有意糟蹋身子”有关的情节。

(2)(宝玉)心想:“鸳鸯这样一个人,偏又这样死法!“又想:”实在天地间的灵气。独钟在这些女子身上了……”

鸳鸯是怎样一个“死法”?她为何要死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宝玉说起前晚上自己的那块玉竟放起光来了,满帐子都是红的。联想到为宝玉提亲之事,贾母道:“这是喜信发动了。”

B潘又安回来找司棋。司棋发誓自己就是他的人了,非他不嫁。她母亲不答应,司棋便一头撞在墙上,殉情而死。后潘又安也自刎而死。

C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还是不屈而死,不知下落,也难妄拟。惜春听说妙玉被劫,心里从此死定一个出家的念头。

D贾政收到调到海疆的同乡来信,有为小儿求亲的意愿,贾政觉得门户相当又与探春相配,有应允之意。探春又气又伤心,赵姨娘也无法接受。

E宝玉出家后,宝钗哭得人事不知,薛姨妈用夙世前因自由定数来安慰宝钗。宝钗已有身孕,薛姨妈寄望生个外孙子,将来必定是有出息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本词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2分)

2.“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作者写这句是为了强调什么?(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野史不可信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之,回日即为同列也。’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予案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始拜相,距景德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昌武退朝,往之,门阑悄然。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沈括自注云:“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予案真宗朝自文简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及文简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沈括《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有小私带可服,候还京赐可也。’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晋公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七年幸亳州,丁晋公始以参知政事从。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丁晋公上,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魏泰无足论,沈括不应尔也。

(选自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四》,有改动)

【注】①〔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史书相对而言。 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③〔向文简〕即向敏中,文简是其谥号。 ④〔大耐官职〕指有气度,宠辱不动于心。 ⑤〔降制〕颁布制书。皇帝颁布的赦令、任命宰相等的文书,称为“制书”。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多失实     :大抵

B.参政         :努力

C.往           :看望

D.候还京赐可也   :不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野史不足信”的一组是 3分)( 

①越十一日虏退     ②距景德凡十四年     ③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     ④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     ⑤诏赐辅臣玉带     ⑥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列举真宗时的三个事例,说明宋代的野史、杂说由于多出于传闻,加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难免有失实之处。

B.魏泰撰《东轩笔录》记载,澶渊之役中,寇莱公因王钦若多次在皇上跟前进疑词,就建议真宗让王钦若镇守天雄军。

C.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向文简被授予宋真宗即位以来的首个仆射之职,但是,并没有表现出真宗想象中的高兴。

D.《梦溪笔谈》里称,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接受赏赐时礼让其他七位辅臣,意外得到价值几百万的“比玉”的赏赐。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