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野史①不可信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野史不可信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之,回日即为同列也。’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予案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始拜相,距景德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昌武退朝,往之,门阑悄然。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沈括自注云:“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予案真宗朝自文简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及文简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沈括《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有小私带可服,候还京赐可也。’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晋公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七年幸亳州,丁晋公始以参知政事从。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丁晋公上,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魏泰无足论,沈括不应尔也。

(选自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四》,有改动)

【注】①〔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史书相对而言。 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③〔向文简〕即向敏中,文简是其谥号。 ④〔大耐官职〕指有气度,宠辱不动于心。 ⑤〔降制〕颁布制书。皇帝颁布的赦令、任命宰相等的文书,称为“制书”。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多失实     :大抵

B.参政         :努力

C.往           :看望

D.候还京赐可也   :不要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野史不足信”的一组是 3分)( 

①越十一日虏退     ②距景德凡十四年     ③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     ④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     ⑤诏赐辅臣玉带     ⑥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列举真宗时的三个事例,说明宋代的野史、杂说由于多出于传闻,加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难免有失实之处。

B.魏泰撰《东轩笔录》记载,澶渊之役中,寇莱公因王钦若多次在皇上跟前进疑词,就建议真宗让王钦若镇守天雄军。

C.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向文简被授予宋真宗即位以来的首个仆射之职,但是,并没有表现出真宗想象中的高兴。

D.《梦溪笔谈》里称,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接受赏赐时礼让其他七位辅臣,意外得到价值几百万的“比玉”的赏赐。

 

1.D 2.D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文言实词的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同上下文意思吻合。题中,别:另外。明代以前没有“另”字,“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说明‘野史不足信’的一组”这一要求仔细审视题中四个选项。题中,①作者未对“越十一日虏退”的事实置疑,⑤作者质疑的是辅臣的数量与位次。排除含有①⑤的选项。②说明王钦若拜相是在景德元年的澶渊之役之后14年,并非在澶渊之役中;③说明向文简并非真宗朝的首任仆射;④是向文简任仆射时,李昌武已无法“往候之”;⑥说明丁晋公并非在辅臣中排列最末位:这些项都说明“野史不可信”。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D项“礼让”错误,《梦溪笔谈》说丁晋公位在七人之下,接受赏赐应在七人之后;“意外”错误,《梦溪笔谈》说“比玉”是丁晋公花心思才得到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野史和杂说,有很多得之于传闻,加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所以大多不符合事实,即使老前辈也不能避免,但士大夫却对它们颇为相信。这里姑且列举真宗朝的三件事情如下。 魏泰撰《东轩录》说:“真宗驻留在澶渊,对寇莱公说:‘虏骑还没有退走,谁可以镇守天雄军呢?’寇莱公说参知政事王钦若可以。(寇莱公)退朝后立即召王钦若到行府来,把皇上的意思告诉他,授给他任命的诏书叫他去上任。王钦若来不及说话,寇莱公马上斟大杯酒请王钦若喝下,称之为‘上马杯’,并且说:‘参政尽力去做,到回来的时候就成为同僚了。’王钦若疾驶进了魏州。过了11天,虏人撤退了,朝廷召王钦若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有人说“王公多次在皇上跟前进疑词,所以寇莱公趁着机会把他弄出去。”我考查澶渊之役,是在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这时候寇莱公做次相,王钦若做参知政事。闰九月,王钦若出判天雄军,景德二年四月罢参知政事职。景德三年寇莱公罢宰相职,王钦若又任知枢密院事。到天禧元年(1017年)才拜相,距离景德初年有14年。 第二件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对翰林学士李昌武说:‘朕从即位以来,没有任命过仆射,向敏中应该很高兴。’李昌武退朝,往向文简家探望,门口静悄悄的。第二天李昌武再奏对,皇上笑着说道:‘向敏中对官位的升降宠辱不惊。’”沈括自己作注说:“向公拜仆射的年月,我还没有考查过国史,因为看到中书所记是在天禧元年八月,而这一年二月王钦若也加授仆射。”我考查真宗朝在向文简以前拜仆射的已有六人:吕端、李沆、王旦都是自宰相转任的,陈尧叟是停止了枢密使的职务而后任命的,张齐贤是以前宰相身份任命的,王钦若是由枢密使升转的。等到向文简升转右仆射,与王钦若加授左仆射是同一天下达制书,这时候李昌武已死去4年了。昌武就是李宗谔。 第三件事,沈括的《梦溪笔谈》又说:“当时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礼成,皇上下诏赐给辅臣玉带。当时辅臣共八人,而巡行所到之地的祗候库里只有七条玉带。另外,尚衣库有一条带子叫做‘比玉’,价值达几百万。皇上想拿来凑够数。丁晋公心里想要这条玉带,而官位却在其他七人之下,估计一定轮不到自己,便吩咐管事的说:‘我自己有小私带可以使用,等回京城以后另外赏赐好了。’已经赐给了其他七人玉带,但是丁晋公自己的带子只有手指那样宽,皇上回头叫内侍快点给他换一条,于是获得了尚衣库的那条御带。”我考查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巡幸泰山,四年巡幸河中,丁晋公都在担任行在三司使,还没有登上“辅臣”的官位。七年巡幸亳州,丁晋公才以参知政事随从。这时辅臣共六人,王旦、向敏中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是枢密使,都在丁晋公之上,丁晋公以下还有枢密副使马知节,这就与上面的说法不符合。并且既然叫做玉带,而又叫“比玉”,尤其可笑。魏泰记叙史实出现讹误固然不值得谈论,沈括却不该也这样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而今安在哉?                     大王来何操?

C.此余之所得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客有吹洞箫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兴怀,致一也         孰能讥之乎

B而人之所罕至             驰椒丘且止息

C及其所既倦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犹不能不之兴怀

 

查看答案

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D.乃令张良留谢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女也不爽,                     。(《诗经·氓》)

4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5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6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7              ,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8)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9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   _。苏轼《赤壁赋》

(10)              ,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