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70分) 康德说:“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70分)

康德说:“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用;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望?停?笑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不论置身于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又或是沉醉田间河畔的乡野美景,生于此时代必有此时代的“辛劳”。 那么,辛劳自生命而来,无解否? 有解。正如康德所言之“希望、睡眠和笑”。面对生命的辛劳,我们何不望一望,停一停,笑一笑? 生命之辛劳,源于“疑”。置身底层的人,为生活奔波,在屡屡受挫之后,万念俱灰;置身高处之人,难免孤注一掷,财富来去匆匆,亦使心坠于深渊。他们均觉生命无望,辛劳无益。他们是败于生活吗?不,他们只不过败于自己,并不是生活不可继续,只是他们不愿继续或从头来过,只是他们失了希望之心罢了,只愿生活止步于此,沉醉已逝的风华过往、已洒的拼搏泪水。而有希望的人往往能多行一步,以此缓解生命辛劳,生命不止,继续前行。 倘若说,希望是指前行的明灯,那么它的阴影便是欲罢不能,此时则需要静一静的清醒。 生活之辛劳,源于“欲”。以“欲”引“望”者而往往曲解为奢望,人明明需要的是房子,而装潢之华丽却逐日看涨;人明明是求一餐之饱,而饕餮盛宴却兴而无止;人需要的是便捷交通,而汽车工业却在外型上日较高低……你或许说这是时代的进步,需要精益求精,但欲罢而不能的前行,却已然使人失去对需要与想要的区别。 人应该需要“睡眠”,让自己停一停,以至于不失去判断与需求的考虑。生命不应劳之于欲,而该缓之以息。 此外,生命要延续,还需一份乐观——笑一笑。 生命之辛劳,还在于“愁眉不展”。“人生如梦,戏如人生”,有希望在于远方,踏实感在于脚下,而梦之源在于过去。人要学会笑对人生,只有发自于内心地感受生命之辛,品味生命之劳,享受生命之乐,才会有希望的念头,才会有停一停的所悟所感,才会有对过去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认真你就输”,犬儒社会的避重就轻的选择,他们让生活继续,使未来不为过去太过伤心。 辛劳因生命而来,终随生命而去。望一望,使未来有所盼;停一停,使过去有所改;笑一笑,使现在得以继续。记住,康德说:“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试题文字简练,指向清晰,但材料的内涵较为丰富。仔细分析试题的前半句,可以得出三个层次的论断:(1)生命有辛劳;(2)要缓解生命辛劳;(3)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一般而言,“生命的辛劳”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身体的辛劳,二是心灵的辛劳。当然,还可补上“灵魂的辛劳”。“希望”是对未来的一种期待,它是站在现在,期待一种美好的未来,能予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召唤,可以缓解心灵或灵魂的辛劳;“睡眠”是一种休息,予人精力,在休息中缓解身体的辛劳;“笑”是乐观的表情与心情,用愉悦轻松的心情来缓解身心的辛劳。在写法上宜选用“顺向”写法,即肯定并论证康德所说的正确。可以从其中一个角度(希望、睡眠或笑)出发,谈生命会遭遇怎样的辛劳,为什么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化解辛劳,并用一分为二法,把抽象的说法具体化,便会深刻;也可以从两个或三个角度相结合的方面,有层次地分析身体的辛劳与精神的辛劳的不同化解方式,关键在于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二者或三者血脉相连,而不是各自分开论述,如“望一望,停一停,笑一笑”。当然,也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如生活压力大带来精神疾病、甚至造成过劳死等展开具体分析,使说理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7分)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排行榜,人们褒贬不一,家长们困感更大,给孩子填志愿,到底该参考哪个排行榜呢?对此,专家指出,不管哪个排行榜都有局限性,也不排除中间有人为操纵的因素,人们可以参考,但是千万别过于较真。

你对大学排行榜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这副对联的横线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词。 2分)

上联:傲事      底气

下联:为人当存良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做题(4 分)

一百年来,汉语词汇发生了天翻地_(fù)的交化,不断涌现的大批新词新语,有的早已成为匆勿过客,有的仍在当今杜会生活中坚强存在。来自四川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的31 位学者,十分重视这些词语。由他们担任编审、116 名资料人员集体完成的《100年汉语新词新新语大辞典》,即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该辞典收录了从1912年到2011年诞生的新词新语约11万个,相当于为这些词语创建了一个档案库。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l 分)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限15字以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梅汝  孤寂的大法袍

徐百柯

①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②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

③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

④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

⑤“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⑥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

⑦但梅汝璈注定书杏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⑧1946年3 月19 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

⑨当日,《中央日报》 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⑩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

(11)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12)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 28 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 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 7 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 16 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 2 人。

(13)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选自《民国风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梅汝璈对源自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感到陌生,但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改造自己,终成法学大家。

B.在东京举行的招待宴会上,梅汝璈接受了顾毓琇的宝剑,并立志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严惩战争罪犯,以告慰死难同胞的在天之灵。

C.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梅汝璈的渊博学识,后半部分侧重表现他的赤子情怀,既表达对梅汝璈的崇敬,也为他晚年的孤寂感到惋惜。

D.28名日本甲级战犯,2人病死狱中,1人因精神病终止审判,7人被判处绞刑,16人被处无期徒刑。翔实的数据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E.文章既有概括式的叙述.也有具体生动的描写,使得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并且文章语言质朴无华,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请谈谈第⑤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这句话的涵义。(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辛亥年的枪声(节选)

南帆

①现代知识分子很少有这种颐指气使的性格。鲁迅对于正人君子的虚伪深恶痛绝。他的内心存有深刻的怀疑。既怀疑他人,也怀疑自己。他很难与哪一个人成为刎颈之交,并肩地挽起手臂临风而立。“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种孤独的确是鲁迅的精神写照。美国回来的胡适当然有些绅士风度,温和,大度,自由主义式的宽容,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与陈独秀共同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流露出些许霸气,后来就是一个好好先生,闲暇时吟一些“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之类的小诗。徐志摩呢?“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个浪漫多情的诗人骨头轻了一些。当然,还有“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那是一个沸腾的郭沫若,尽管他的激情有余而刚烈不足。一身中山装的林觉民手执步枪,腰别炸弹地闯入广州总督衙门的时候,人们联想到的多半是江湖上的大侠。

②林觉民在福州结交的许多同盟会员都喜欢行侠尚武,这一批知识分子不是书斋里的人物。驳康有为,斥梁启超,林觉民与这一批知识分子崇尚行动,不仅用笔,而且用枪。如今,许多历史著作提到陈独秀、胡适或者鲁迅、周作人的启蒙思想,另一些风格迥异的知识分子群落往往被忽略了。

③侠肝义胆的一个标志就是随时可以赴死。真正的大侠只能独往独来;缠缠绵绵只能消磨意志。英雄手中的长剑,一方面是格杀敌手,另一方面是挥断自己的情丝。儿女情长是柳永、梁山伯或者贾宝玉们的故事,与行走在刀尖上的革命者离得很远。

④然而,没有想到,福州乡亲林觉民同时还是一个情种。他不仅一身侠骨,而且还有一副柔肠。“意映卿卿如晤”,他要离开自己至爱的女人赴死,他希望陈意映明白他的心意,不要怨他心狠,不要悲伤过度;即使成为一个鬼魂,他也会依依相伴,阴阳相通。天下为公,坦坦荡荡;两情相悦,寸心自知。

⑤福州的林觉民纪念馆即是他出生的原址。这座大宅院曾住着林觉民父辈的七房族人。当时,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年轻一辈压抑,无助,未老先衰。如果套上一个不称心的婚姻,他们的下半辈子再也产生不了任何激情。上一代人的嘤嘤悲泣始终缭绕在林觉民的耳边。也是父母之命,也是媒妁之言,但是,老天爷却让他遇到了情投意合的陈意映。

⑥但是,林觉民就要岛开这座大宅院,远赴疆场。死何足惧,真正割舍不下的是陈意映。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林觉民的内心一定轻松许多;可是,没有一个至爱的女人,生活还值得喷出一腔的鲜血吗?“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就是在这一刻,历史无情地撕裂了这个男子

⑦广州起义时,林觉民的岳父陈元凯正在广州为官。得到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他急如星火地遣人送信。赶在官府的追杀令抵达福州之前,林家火速迁走。一个月后,陈意映早产;五个多月之后,武昌起义;又过了一个月,福州起义,福建革命政府宣告成立。革命的成功将归于众人共享,丧夫之痛却是由陈意映独吞。两年之后,这个女人还是被绵长不尽的思念噬穿、蛀空,抑郁而亡。

⑧武昌起义成功之后的半年,孙中山先生返回广州时途经福州,特地排出时间会见黄花岗烈士家属。至于陈意映是否参加,史料之中已经查不到记载。这个女人的踪迹此时已经淡出历史著作。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之中。

(选自《辛亥年的抢声》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顶是(5分)

A.以林觉民为代表的一批风格独特的知识分子,既善辩敢言也崇尚行动,他们拿得起笔,还握得起枪,却往往被忽略。

B.林觉民既有一身侠骨,还有一副柔肠。他的婚姻虽然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婚后,与妻子陈意映情投意合。

C.陈意映没能出席孙中山先生接见黄花岗烈士家属的会面,她独自承受着丧夫之痛,在无止境的思念中香消玉殒。

D.篇首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尖悦地批评了鲁、胡、徐、郭等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赞颂了林觉民的豪侠之气。

E.这篇文革既有散文家的真情,又有批评家的睿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穿梭自如,字里行间洋溢着智慧的警觉。

2.请谈谈第⑥段划线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3.请很据文本,探析“她只能活在林觉民的《与妻书》 之中”这句话的涵义。 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