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方干 荣启①先生挟琴去,厌寻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郑台处士归绛岩   方干

荣启先生挟琴去,厌寻灵胜忆岩栖。

白猿垂树窗边月,红鲤惊钩竹外溪。

惯采药苗供野馔,曾书蕉叶寄新题。

古贤犹怆河梁别,未可匆匆便解携。

[注]①春秋隐士荣启期的省称

1.试分析诗中三、四句中描写的景象,并概括其写作特色。5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1.(5分)诗句三四句写白猿垂挂在树枝上,一轮明月皎洁如在窗边;水面上,红鲤因触碰到钓钩而受到惊吓,茂密的竹林里,传来潺潺水声,(2分)描写出一幅色彩斑斓、环境清幽的山中夜景图。(1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由远而近,远近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写法特点答到两点即可,答画面色彩特点的酌情给分)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1)与友人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2)对绛岩优美、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3)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白猿、窗边月、竹外溪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从景物描写营造的意境来看,环境清幽、色彩斑斓。“白”“红”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白猿”“红鲤”为动景,“月”“溪”为静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此类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营造的意境,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标题中的“送”可知,此诗表达了与友人的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颔联和颈联对景物的描写优美,烘托出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尾联运用典故表达自己对友人隐逸生活的向往。题干只要求简要概括,不做分析,故可从以上几点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史建瑭,雁门人也。晋王为雁门节度使,其父敬思为九府都督,从晋王入关破黄巢,复京师,击秦宗权于陈州,尝将骑兵为先锋。晋王东追黄巢于冤朐,还过梁,其城北。梁王置酒上源驿,独敬思与薛铁山、贺回鹘等十余人侍。晋王醉,留宿梁驿,梁兵夜围而攻之。敬思登驿楼,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而敬思为梁追兵所得,见杀。

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自晋降丁会,与梁相距于潞州,建瑭已为晋兵先锋。梁兵数为建瑭所杀,相常避史先锋。梁遣王景仁攻赵,晋军救赵,建瑭以先锋兵出井陉,战于柏乡。建瑭、周德威共击梁军,大败梁军。以功加检校左仆射。

天祐九年,晋攻燕,燕王刘守光乞师于梁,梁太祖自击赵,围枣强、蓚县。是时晋精兵皆北攻燕,独符存审与建瑭以三千骑屯赵州。梁军已破枣强,存审扼下博桥。建瑭分其麾下五百骑为五队,自将其一,约各取梁刍牧者十人会下博。至暮,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明日,建瑭率百骑为梁旗帜,杂其刍牧者,暮叩梁营,杀其守门卒,纵火大呼,斩击数十百人。而梁刍牧者所出,各遇晋兵,有所亡失,其纵而不杀者,归而皆言晋军且至。梁太祖夜拔营去,蓚县人追击之,梁军弃其辎重铠甲不可胜计。梁太祖方病,由是增剧,而晋军以故得并力以收燕者,二人之力也。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五,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过梁,其城北                   军:驻扎

B.建瑭少事军中为裨校                 裨校:副职军官

C.相常避史先锋                     戒:通“诫”, 告诫

D.梁太祖自击赵                     将:将要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B.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C.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D.后从庄宗入魏博/败刘掞于故元城/累以功历贝/相二州刺史十八年/晋军讨张文礼于镇州/建瑭以先锋兵下/赵州执其刺史王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敬思一家两代忠勇,父子俩都为晋王出生入死。史敬思为保护晋王出逃,效忠而死;史建瑭为晋王攻城中飞箭而死。

B.史建瑭在年轻时就初显英勇,初建功业。在和梁于潞州相对峙时,梁兵多次被史建瑭杀死;而在救赵的过程中,又与周德威大败梁军。

C.史建瑭智勇双全,出奇制胜。在史建瑭、符存审率领的共三千骑兵遭遇了梁太祖的进攻时,史建瑭用计成功地解除了晋王攻燕的后顾之忧。

D.史建瑭顾全大局,率领属下为晋王尽心竭力。晋王军队上下同心协力,在收复燕的同时灭掉了梁太祖,这与史建瑭、符存审的功勋有很大关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射杀梁兵十余人,会天大雨,晋王得与从者俱去,缒尉氏门以出。

(2)擒梁兵数十,皆杀之,各留其一人,纵使逸去,告之曰:“晋王大军且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成为一种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尤其是《人民文学》从2010年开始设置“非虚构”栏目,先后发表了《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一大批作品。与此同时,不少批评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有的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的‘新的生机、力量和资源’的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在我看来,提倡非虚构写作,对于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是有益的,却也不宜过分放大其作用与意义。

我们无法给“非虚构”一个相对确切的、有效的界定。非虚构强调“非”,即所写的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不少非虚构的实践者与提倡者又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糊感觉的指引下,非虚构写作内部出现了许多陷阱。比如说,非虚构写作强调直接经验的呈现,强调对现实的直面,这就使得经验与现实压倒一切,从而构成对写作者和文学自身的束缚。

不少非虚构作品均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讲述农民入城打工的经历,借以呈现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变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一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代,除了努力改变自我,别无他法。可悲的是,即使他们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还是无法在城里扎根,也无法回到故乡。这是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现实,也是许多非虚构作品的写作母题。

受非虚构强调真实性的驱使,很多作家在讲述这些普通民众的命运时,往往采用实录的手法,以为只要把所见的一切记录下来就足矣。问题是,单是再现,而不能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层层叠叠的表象,抵达问题的核心,不通过各种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的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章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持久。很多非虚构作品就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也没有抓住人物命运中能让读者的心灵发生共振的细节,更因为缺乏文学性而经不起反复阅读。本来是文学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许多作家却受制于真实的律令而止步,所写下的作品就比较单调。

许多人在肯定非虚构写作时,都有共同的出发点: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当作家们认为自己对现实已洞若观火并获得代言资格时,读者和批评家则认为,他们不过是活在自我想象的真空中,是在“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为了打破这种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2014年12月12日文学报

1.下列关于“非虚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是一种叙事原则和写作方法,它强调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许多人对其持肯定的态度,都是基于当前文学创作越来越脱离现实的现状。

B.非虚构作为颇受关注的文学现象,概念模,是由于其实践者与提倡者强调非虚构的“非”的同时又都强调非虚构中可以有变形的内容。

C.非虚构的很多作品塑造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远离故土拼尽全力,牺牲尊严、快乐与健康,仍然无法扎根城里,无法回到故乡的农民形象

D.非虚构写作的倡导,有利于纠正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有的批评家甚至认为非虚构写作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非虚构和虚构二者的边界模糊不清,与非虚构写作的部分实践者与提倡者强调非虚构“可以在某些方面大胆虚构”有关。

B.着重写实的《中国在梁庄》《拆楼记》《女工记》等作品曾先后发表《人民文学》2010年开始设置“非虚构”栏目。

C.非虚构束缚写作者的思维,其作品由于没有找到一条合适地讲述相关事件的方式,因而显得内容单调经不起反复阅读

D.由于文学创作正变得越来越书斋化,并且越来越与现实无关,因此作家重视书写当下生活现实的非虚构就变得极其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虚构写作的提倡,可以打破传统文学思维乃至文学秩序纠正当代文学中出现的虚构之无根性、虚构文学与生活世界的隔膜越来越深等问题

B.很多非虚构作品都是以自述或旁观的形式,并常常用实录的手法讲述很多中国人正在遭遇的悲苦的实经历,此来呈现中国社会的变迁。

C.如果借助思想之光来穿透表象抵达问题的核心,通过文学手法来调动读者情感,在美的层面有所创造,那么文学作品的力量就有可能持久。

D.若作家们没有深入社会生活,脱离现实,其创作就容易陷入自我耽溺、想入非非的困境,读者和批评家就会认为他们是没有代言资格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满分5 manfen5.com

    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医生手术室自拍”经网络和部分媒体的传播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称该照片发生在民营二级甲等医院西安凤城医院,拍摄于2014年8月15日,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一位40多岁农民工的左腿,在完成手术后,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拍照留念。根据通报,涉事医院及医生被处以多项行政处罚,其中包括对常务副院长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分管副院长免职等决定。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则漫画,请你用两句话概括该漫画的内容。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押韵;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意象,常常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从下列意象中选择一个作为对象,写一段话描绘你所想象的情景。要求:①体现意象特征;②句式不限;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④字数不超过60字。(4分)

羽扇纶巾    梧桐细雨

大漠孤烟    渔舟唱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