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嘻,善哉,技至此乎? 大概         奏刀騞然,莫不音。中:合乎

B.骑皆曰:“如大王言,” 趴下          骑能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C.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逦迤连续不断       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大概。

D.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B 【解析】 试题分析:B伏:伏身。属:跟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之亡我,我何渡              若德。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持一象笏至

D攻取之外                      险衅,夙遭闵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B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①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⑤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⑥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5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昭字产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乘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蓝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独。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嗔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义偷生,不异犬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兵,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B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C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D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