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现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1.C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从第一段看,A项中“大型文艺晚会”的限制词使概念外延缩小,有“以偏概全”之误;从第二段看,B项中“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和原文中“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含义不同,偷换了概念。从地五段看,D项的“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与原文“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含义不同,偷换了概念。此题更偏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要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意,不能局限于句子形式的对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第四段与二、三段应该是解说关系,解说了第二段中的“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的观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题中,从二、三段可以看出,从第三段看,B项中“势必干扰”与原文“可能干扰”观点不符,犯了“把可能当必然”的毛病,从第二段看,C项中“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与原文中“更像是”意思不一致;另外考虑使用的意义的原因应该是古代思想家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从第五段看,D项“就能”过于绝对化,原文中是“方可避免”是必要条件关系,这里关系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红尘呀滚滚,痴痴呀情深,聚散总有时/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在梦里把你追随/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你会唱这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吗?你是如何理解“潇洒”的?你对这首歌中流露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看法?你有过“潇洒走一回”的经历吗?你听说过类似的“潇洒走一回”的故事吗?

请以“潇洒”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25分)

顽童的成长

1939年,费因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麻省理工是一所完全美国化的学校,学生不修边幅,自由散漫,但却充满了灵气;而普林斯顿则具有浓厚的英国传统,优雅而严谨。费因曼最不喜欢繁文缛节,不过,普林斯顿有些地方还是很合他的胃口。学校规定晚餐时学生必须穿上统一的又宽又大的长袍,费因曼很快发现了它的好处,每次打完球回来,大家不用洗澡换衣服,套上长袍就直奔餐厅,从而省了不少麻烦,费因曼觉得穿这样的长袍太方便了。

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都有回旋加速器。麻省理工的回旋加速器,放在一间洁净的房间里,控制室则在另一间房间,那里一尘不染,学生一般是不能接触这台机器的;而普林斯顿的那台回旋加速器,则放在一幢陈旧的大楼的地下室,房间里爬满电线,许多开关悬在电线上,冷却水从水阀不住地滴出来,各式各样的工具扔得到处都是,世界上没有比它更乱的实验室了,费因曼面对这“一团糟”的实验环境兴奋不已。这里表面上看乱糟糟的,但正说明这台仪器是科学家们自己亲手安装的,每个人都知道这部机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部分的功能。普林斯顿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真正在使用这台仪器,而不是把这台昂贵的机器作摆设。

费因曼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在惠勒的指导下,他开始致力于解决如何消除量子电动力学中诸如电子自能等困扰物理学的老大难问题。他的想法是:一个电子对附近的电子作用,使它们产生效应,这才是辐射反应力的来源。为此,他试图用超距作用来避免自有场,并且使用推迟势和超前势的叠加来建立新的模型。费因曼的这套想法是标准的量子力学理论表达的新形式。

惠勒觉得费因曼的想法很有创意,因此建议他就这个问题作一次学术报告。尽管这是费因曼平生第一次作学术报告,他仍然大大咧咧地满不在乎。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主持报告会的维格纳教授,他才感到了紧张。维格纳告诉他,罗素将会来参加研讨会。罗素的大名把费因曼吓了一跳。维格纳接着说:“我想冯·诺伊曼教授也会有兴趣的。”诺伊曼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费因曼吓得脸都黄了。维格纳接着又说:“爱因斯坦很少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可是你这个题目太有趣了,因此他也会来。”费因曼这时已是面无人色了。不过,等到真的上了讲台,费因曼却一点也不紧张了,只要一思考物理问题,他就会全神贯注于要说明的问题上,一切杂念都会飞到九霄云外,下面的听众是谁,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了。

1941年12月,美国卷入了世界大战,从而暂时中断了费因曼的研究工作。军队到普林斯顿校园招聘科学家,特别声明需要物理学家。军队招聘物理学家的消息,使费因曼十分兴奋,也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机会,参加了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在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大师云集,而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他以大胆和敢提反对意见而著称。费因曼的顶头上司、理论物理部的主管是大名鼎鼎的汉斯·贝特,但和这样的人物谈论问题,费因曼也毫无顾忌的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与读书的时候一样,费因曼只要一谈物理问题,就会全用“不,你错了”、“你简直疯了”之类的话去刺激对方,费因曼不怕大人物,不怕权威,而许多大人物也因此愿意接近他。一天,尼尔斯·玻尔来到了洛斯阿拉莫斯。玻尔在接见那些大人物前,先找来费因曼讨论问题。因为老玻尔知道这些大人物个个都怕他,只有费因曼会指出他的想法中的谬误,因此讨论问题时,单找那些只会说“是,玻尔博士”的人是不行的,而应该先听听那些会说“你疯了”之类的小伙子的意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费因曼就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由顽童逐渐成长为一位令人赏识的科学家。

B.文中写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大学对回旋加速器实验室的不同设置与管理,目的在于突出两校迥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C.费因曼致力于如何消除电子自能等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想,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其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义。

D.一谈到物理问题,费因曼总会用话语刺激对方,但许多大人物却愿意与他交流讨论,因为他能给对方学术帮助。

E.本文先写费因曼求学的一段经历,再写参加工作后的一个片段,选材集中、丰富、富有典型意义和感染力。

2.费因曼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费因曼的成长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请简要说明。(6分)

4.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可他在权威面前却敢于提出反对意见,也会毫无顾忌的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每空一分

(1)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徐志摩《再别康桥》)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4)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藏克家的《老黄牛》,完成小题(6分,每题2分)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

1.选出对这首诗的体裁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诗歌 B.现代诗歌 C.七言绝句  D.旧体诗

2.“老黄牛”这一形象最感人的一点是什么?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A贵在认真  B贵在耐劳  C.贵在惜时  D贵在自觉

3.请选出对“老牛亦解韶光贵”理解得较好的一项(

A.“老黄牛”知道春光易逝,不能误了农时。

B.“老黄牛”知道春耕重要,不敢有一丝怠慢。

C.“老黄牛”知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D.“老黄牛”自知服役的时间不多了,要贡献余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2分)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人也。性沉厚,有远识,博学能诗,登正隆五年进士第,调诸城主簿。由泗州榷场使补尚书省掾,除兴平军节度副使,入为大理司直。大定二十四年,世宗将幸上京,伯达上书谏曰:“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书奏,不报。阅岁,改秘书郎,兼太子司经。时章宗初向学,伯达以文行知名,选为侍读,居无何以忧去。会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伯达行义,起为同知西京路转运使事,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先是,右丞相襄奏移贺天寿节于九月一日,伯达论列以其非时,平章政事张汝霖、右丞刘玮及台谏亦皆言其不可,下尚书省议,伯达曰:“上始即政,当行正信之道,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且贺非其时,是轻礼重物也。”因陈正名从谏之道。升尚书刑部郎中。上问群臣曰:“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伯达对曰:“布德流化,必自近始。请罢畿内采猎之禁,广农郊以示敦本,轻币重谷,去奢长俭,遵月令开籍田以率先天下,如是而农不劝、粟不广者未之有也。”是时,采捕禁严,自京畿至真定、沧、冀,北及飞狐,数百里内皆为禁地,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累迁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未几,改镇安武。

尝使宋回,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其妻傅氏言之,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仍以金银还之,傅泣请,弗许。傅以伯达尝修冀州学,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金史·列传第三十四》(全文节选

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奏,不报。                                报:上报

B.方今何道使民务本业、广储蓄?                务:专力从事

C.民有盗杀狐兔者有罪,故伯达及之。            及:奏及、奏报

D.今易生辰非正,以绐四方非信。                绐:哄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路伯达“远识”和忠诚的一组是( 

A.敕与张行简进读陈言文字       表乞致仕,未及上而卒

B.伯达论列以其非时             献所得金二百五十两、银一千两以助边

C.因陈正名从谏之道            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

D.布德流化,必自近始          上嘉其诚,赠太中大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伯达以文章才华出众、品行高洁而出名,所以在时在章宗刚刚开始学习时,就被选为侍读,但是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忧伤

B.路伯达有高尚的品行和忠贞的义节,因而被安武军节度使王克温举荐。于是皇上起用路伯达为同知西京路转军使事,征召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兼翰林修撰,并命令他和张行简进读上奏的文字。

C.路伯达处理政事时见解高远而深刻。当皇上问他如何才能国富民强时,他回答说:应该首先解决眼前最突出的主要矛盾。请求废除京畿内打柴打猎的禁令,扩大农民可以耕作的田土,轻钱重粮,除去奢侈培育节俭,遵从时令,开垦田地,做天下的表率。

D.路伯达的妻子傅氏哭着请求不要把捐赠给边用的钱退回来,这是从侧面表现路伯达忠诚的节操,并通过傅氏之口补叙了路伯达开学教民的远识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4.翻译文言文中加线句子。(8分)

(1)人君以四海为家,岂独旧邦是思,空京师而事远巡,非重慎之道也。

(2)乃市信都、枣强田以赡学,有司具以闻,上贤之,赐号成德夫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